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技術前沿 > 資訊詳情

觸角工業4.0:我們應該有自己的版本

時間:2014-12-3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全球需求減弱,外貿進出口現頹勢之時,制造業需要出路不單只是德國所面臨的難題,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制造業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的上升,都在倒逼著國內的制造業必須通過技術升級來謀求新生。

“工業4.0”熱潮的背后,更多的是各制造業大國對于當前制造業發展的共同憂慮。

在全球需求減弱,外貿進出口現頹勢之時,制造業需要出路不單只是德國所面臨的難題,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制造業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的上升,都在倒逼著國內的制造業必須通過技術升級來謀求新生。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的是,中德兩國雖都面臨制造業隱憂,但二者又存在著一些本質上的不同。

德國提出的“工業4.0”,指的是在“工業3.0”即工業自動化基礎上更進一步,而這樣的提法源于他們的底氣十足:德國企業在裝備制造和數字化控制系統全球領先,之所以提“工業4.0”,是因為他們已基本實現了“工業3.0”。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德國的制造業優勢在于擁有一批自動化水平較高的中小企業群體,在各自的細分行業已建立了優勢,提出“工業4.0”概念的初衷是為了讓大企業實現跨步后,帶動小企業的發展。

反觀國內企業,除少數一腳踏進了自動化的門檻,其余大多數中小企業似乎剛找到自動化的門,有些甚至還沒摸清楚方向,在做著低利潤的加工,用不起自動化高精設備。

這誠如一些身具“工業4.0”因子的惠州企業“掌門人”指出的:當我們在精心策劃“4.0”的時候,眼下還需著力打造“3.0”,甚至不得不去補“2.0”所欠下的賬。

更何況,能從外國人那里掙來自動化制造裝備“銀子”的本土企業利元亨,在幫“洋人”實現工業自動化之時,惠州卻基本沒有企業與之發生業務關系。

因此,對于當下的惠州而言,無論是“工業4.0”還是“兩化融合”,要做的不是盯著別人“邯鄲學步”,或是照抄國外政府的推進舉措,而是結合自身實際,逐步縮小與他國企業的差距,先做好人工作業向自動化生產、智能生產的轉型。

畢竟,有了自動化才有智能化,才會有“智慧工廠”,以及可能實現的惠州版本的“工業4.0”。

更多資訊請關注運動控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娓娓工業

廣州金升陽科技有限公司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