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連續57年實現每股紅利增長的企業,在紐交所全部的上市公司中,不超過5家。2013財年營業收入247億美元,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482位的艾默生電氣公司正是其中之一。
是什么讓艾默生做到了持續增長呢?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范大為(DavidN.Farr)曾指出,艾默生的核心是“利潤+現金流,一切都要圍繞這一點”。
“難道規模增長不重要嗎?”看慣了國內企業要爭取成為多少強,艾默生中國區總經理趙大東不禁問其董事長。范大為給他的回答是“規模重要,但沒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利潤率和回報率。現金流則意味著危機時候的生存力,甚至在低谷時從容并購與研發。”
實際上,這是艾默生電氣100多年來所傳承的最重要的經驗。范大為的前任查爾斯·奈特(CharlesKnight)曾經說:“艾默生永遠處在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應付危機,第二個階段是準備應付危機。”
要么第一要么賣掉
1999年,艾默生公司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凱瑟琳·貝爾(KatherineButtonBell)想要更換公司使用了30年的LOGO。結果,一位高管發問:“那美國成立200多年了,是不是國旗也該改改了?”
盡管很多人對于換LOGO發出了質疑,但最終,艾默生還是啟用了更具有動態與活力的新標識。和很多大公司一樣,用改變來保持活力對艾默生來說,也并非易事。但是這家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老牌企業,在關鍵時刻總能做出改變。
2013年,艾默生與白金資產管理公司(PlatinumEquity)達成協議,將嵌入式計算及電源業務出售給后者。在出售前的第三季度,該業務板塊的利潤率為8.1%,而艾默生其它各板塊的利潤率一般都在兩位數以上。
做出業務板塊剝離的決定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更何況,當年正是范大為參與收購了這家公司,之后出任這家公司的總裁。現在范大為又親手將其剝離出艾默生。
這樣的事情并非是第一次發生。4年前,艾默生就將其1890年起家時的主營業務——電機業務剝離了出去。這對艾默生來說簡直就是“改弦更張”的事。但在討論了幾年之后,艾默生還是賣掉了電機業務。
實際上,在艾默生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個產品或者業務板塊如果做不到第一第二,要么把競爭對手買來,成為第一第二;要么出售。事實上,艾默生公司起家的業務都已經出售,現有的五大平臺板塊都是買來的。
一方面,果斷出售掉那些低利潤的業務;另一方面,艾默生也密切關注著可能的并購機會。2013年,艾默生電氣通過對Virgo和Enardo兩家公司的并購,增強了過程管理板塊的實力,以加大對戰略機遇的捕捉。財報顯示,得益于全球能源及化工市場的需求,過程管理在艾默生公司五個業務平臺中增長最快,達到9%左右。
不斷地進行戰略剝離與并購,以保持在經濟波動的情況下,艾默生業績的穩定性,是其能夠創造持續57年每股紅利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100多年來,艾默生什么風雨都經歷過了,特別是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它有這個基因,不斷地尋找機遇,不斷地想下一步是不是有問題。”趙大東如是說。
不能淪為“打工者”
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來,工業制造商的核心所在就是生產和銷售他們的產品以獲取利潤。但現在,客戶的需求已經不再那么簡單。
無限貼近客戶需求,成為系統方案提供商,正在倒逼工業企業轉型升級。
“我們變成了系統集成商,在我們的平臺上匯聚和集成了其他各家產品與技術,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方案。甚至我們還向上游延伸,做了設計研究院的一部分工作。”趙大東告訴《英才》記者,傳統的制造商如果不向總包商轉型,就很可能淪為“打工者”。
轉型從改變那些阻礙更加貼近客戶的自身機制開始。眼下,艾默生正在著力把自身的血管打通——橫向打通五個業務平臺,使各業務有了協同效應。以往,眾多品牌和子公司可能服務于同一個客戶,但是各跑各的業務。
事實上,自2002年以來,中國就成為了艾默生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而且所占比重仍在快速上升。談及在中國的增長機會,趙大東向《英才》記者表示,看好核能、風能、太陽能、頁巖氣等有利于轉變能源消費結構的業務領域。同時亦對可高效制冷制熱技術、食物垃圾處理等領域感興趣。
124年企業的新挑戰
就像特斯拉[微博]的出現,顛覆了汽車巨頭們的玩法一樣。艾默生、通用電氣等百年的工業企業,都已經切實感受到了新技術、新模式的沖擊。
與客戶溝通是通過網絡,采購可以通過網絡競標,高效、直接,甚至殘酷。產品本身更要緊跟技術變革,無線物聯網技術日益成熟,所有節點都可以被監測與控制。一家企業可以通過物聯網,在一臺終端上,對全球每個工廠、每臺設備實時監控。
“你不知道明天競爭對手從哪兒冒出來的,也許就是個大學生;他冒出來的時候,帶來的東西往往是顛覆性的。”趙大東說,這是他最大的焦慮。
事實上,數字革命對傳統行業的重塑不過剛剛開始,這種影響到底以什么形式出現、將來會發生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沒有人能看清楚。
“但是有一點大家都很清楚,誰跟不上,不要說20年,可能10年后就沒有了。柯達、諾基亞[微博]都是太好的例子,說不行就不行了,稍微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趙大東說。
與其說跨界競爭給行業帶來了不確定性,不如說它只是改變了市場競爭原本的對象、范圍、節奏和強度。面對此種,擯棄零和博弈、抱團取暖、在競爭中融合,就成為必然選擇。
“數字革命通過消滅中間環節的方式,重構商業價值鏈。不參與重構的企業將可能面臨滅亡,而參與重構的企業,則需要致力于如何構建一個新常態。”專欄作家劉潤如是說。
一些企業正致力于行業內的重構。包括艾默生這種傳統的制造業供應商,也包括華為、中興等IT類公司都在做。“我們原本與他們交集很少,但現在有了競爭與合作。誰走在前面,誰就能做得比較成功。”趙大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