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人力成本大幅上漲,加美國“再工業化”讓一些大型的制造商回歸本土生產,同時東南亞制造業發展不斷壯大,他們以更多廉價勞動力取得了制造商的喜悅,世界制造格局的轉變,給中國制造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已經逼在逼在眉睫,在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下,目前中德企業合作已經進入了良好的發展階段,中國制造借力德國高自動化制造技術,能實現快速轉型,同時給自動化行業也帶來了新的機遇。
當“工業4.0”的概念來到中國,它最早進入的產業就是汽車制造,成為一個顯著代表,原因很簡單,只有汽車制造這種“高帥富”的制造業才能大規模地消費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裝備。
中國廉價勞動力已經成為歷史
當前,中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2》,“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已占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的近一半。他們精通技術、極度重視自身利益和收入最大化,不斷換工作,對工作壓力的忍耐性差;他們失去了自己父輩60、70后農民工身上的吃苦耐勞精神,有學者將這種現象稱為“未富先嬌”;當他們進步受阻時,容易產生不滿、郁悶等消極情緒。同時,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近年頻現的“民工荒”更是敲響了依賴廉價勞動力驅動經濟增長模式的警鐘。
在此背景下,采用傳統的用工理念和方法去管理新生代農民工,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勞資糾紛,甚至是嚴重的社會危機。格蘭仕和裕元鞋廠停工事件都暴漏了舊式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南京大學商學院名譽院長趙曙明認為,企業如果為追求短期利潤,違背法律法規,忽視員工合理需求、長期損害員工的合法權益,最終會失信于員工,而一旦員工對企業管理層失去信任,必然會使得企業高成本、低效率。而修復信任要比建立初始信任困難得多。社會層面,如果制造業不顧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持續上漲的客觀現實,為追求自身利益而持續壓縮人工成本,必然會給工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心理傷害,不僅會在客觀上拉大貧富差距、扭曲階層結構,更嚴重的,會引發工人群體的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導致“仇富”心理蔓延。
企業不僅需要看到顯性的用工成本,如薪酬、工資、福利水平,還需要看到企業的隱性用工成本,如早退、怠工、開小差、磨洋工等等。關注與回應員工的合理訴求,讓員工成為企業的合作伙伴,對組織產生歸屬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為企業節約大量的隱性成本,也能夠很好地解決工人高離職率和流失率的問題。電子專業制造服務供應商偉創力由于充分考慮到80、90后新生代員工的特點,采取了富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結構化的職業發展路徑、及時認可和鼓勵員工在工作中的表現、為員工宿舍安裝WIFI等方式,春節后珠海園區員工的返崗率超過99%。
新一代的農民工群體不再只關注工資水平,他們開始關注自身技能和知識的提升,制造業企業應當給予工人“充電”的資源和支持。關注工人心理健康,員工心理援助計劃(EAP)是由企業為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的、長期的福利與支持項目;通過專業人員對組織的診斷、建議和對員工及其直系親屬提供專業指導、培訓和咨詢,旨在幫助解決員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提高員工在企業中的工作績效。
近年來,中國制造招工人的現狀表明了廉價勞動力已經不復存在,而制造業迎接的是高成本人力投入,在全球競爭格局不斷變化的今天,中國制造的優勢力正在下降。
印度制造崛起給中國巨大壓力
印度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世界第十大經濟體。2013年,印度人口總數達到12.59億人,GDP達到1.86億美元,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群體,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近幾年來,受世界經濟形勢、盧比貶值、國內制造能力等因素影響,印度進口呈現較快的增長速度,而且進口的增速和規模都大于出口,是石油、礦產、電子產品、非電子類機械、珠寶、煤炭、有機化學品、交通設備、食用植物油等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場。2012/2013財年,印度商品進口依然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達到了25.35%,是中國進口增長速度的3.25倍。2012/2013財年,印度商品進口額達到了4907.37億美元,是阿聯酋、中國、美國等國的主要出口目的地。
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取得民族獨立,經濟有了較快發展,農業和消費品實現了由嚴重短缺到基本自給的轉變。同時,依托其豐富的能源資源優勢,印度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輕工、紡織、鋼鐵、水泥、機械等各種主要工業品自給能力較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以軟件、電子信息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2013/2014財年增長了6.8%,占GDP比重上升到57%,已經成為全球軟件、金融等服務業重要輸出國。進入本世紀以來,印度工業化進程得到快速推進,汽車、電子產品制造、航空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2013年,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達到4.7%,在金磚國家中增速排名第二,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當前,盡管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但是人均收入水平處于較低水平,2013年印度人均GDP為1505美元,僅相當于中國人均GDP的22%,處于中低收入國家行列。根據聯合國公布的新貧困標準(日生活費用1.25美元以下),印度目前有3.55億的貧困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29.8%。貧困人口比例較高、基礎設施較差、社會保障不健全,使得印度大部分人群的消費能力較低,使得印度消費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印度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印度居民的收入水平會以較快的速度提升,從而使印度成為全球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
印度具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廣闊而肥沃的農業耕地以及龐大而具有潛力的市場空間,具備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不僅如此,英語是印度的通用語言,這使得印度的商品和服務開展國際競爭具備了先天的優勢。近年來,印度政府越來越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力爭打造“印度制造”品牌形象,以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就業的快速增長,改變貿易逆差逐年加大的頹勢。2014年印度“獨立日”期間,新任印度總理莫迪向全世界發出了到印度投資制造業的邀請,啟動了一站式資訊網站“印度制造網”,計劃通過努力將印度制造業的比重從15%提升至25%,將印度打造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印度制造的崛起給中國制造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不少企業已經開始轉移投資視線,離開中國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中國制造如果不轉型升級,將會走向衰退。
中國制造自動化生產潛力巨大
近年,由于招工難以及人工成本不斷上漲,加上產品柔性化制造需求上升,用機器人實現自動化的生產模式即將爆發。美的集團洞悉自動化、機器人應用是制造業未來的方向,對自動化改造加大投入。
美的集團自2011年開始引進機器人,截至現在已經累計使用500臺的機器人,預計到今年年底達到800臺,后期每年以30%左右的增幅投入機器人,預計2016年投入機器人費用將超過3億元。
隨著中國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過快,制造業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壓力,應用工業機器人成為加速制造業升級、重塑制造業優勢的迫切之選。
制造業自動化可以為企業產品更新換代、技術改造和形成規模生產所需的成熟成套技術。在制造業中拓斯達自動化宗旨是提高我國制造業企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降低企業生產中的能耗和材料消耗,減輕勞動強度和改善勞動環境,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其中拓斯達作為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運營商企業,必須要憑借自主研發創新的技術打造出中國制造業自動化第一品牌,并且讓中國自動化品牌走出中國,走出亞洲,走向全球。
業內人士分析,未來5~10年智能制造裝備行業將迎來高速增長,預計“十二五”期間智能制造裝備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率將超過25%;2015年智能制造裝備市場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占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比重將達到20%左右。
有關規劃將明確,“十二五”期間智能制造裝備要突破新型傳感器與儀器儀表、工業機器人等核心關鍵技術,推進制造、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綠色化,支撐國防、交通、能源、環保與資源綜合利用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發展和升級。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