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后是印刷生產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國外,印后基本依賴于機械設備,自動化水平較高;在國內,隨著近年來人們將關注點轉向印后,印后早已不再依靠人海戰術,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但自動化水平以及數字化水平依然偏低。可喜的是,我們看到,印后已經成為為印刷企業增值、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重要環節。而自動化也成為印后設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印后亟需脫離勞動密集型發展方式
印后環節一直都是印刷企業中的“用人大戶”。人口紅利使得中國企業能夠長時間得來廉價勞動力。但現在這一優勢逐漸微弱,甚至,勞動力短缺、勞動力成本上升成為企業利潤增長的“牽絆”。現在,每個印刷企業都不得不面對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荒兩大難題。
相較于印前和印刷,印后是用工量最為集中的一隅,這是由其自身具有的工藝復雜、多樣化,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等特點所決定的。所以,以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印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勞動力短缺帶來的威脅。一邊是不斷提升的勞動力成本,一邊是“穩定”的印后加工工價,印刷企業舉步維艱。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對于印刷企業,尤其是以印后為主的印刷企業而言,只有脫離對廉價勞動力的依賴,才能找到瓶頸的突破口。
潛移默化印后自動化水平漸提升
1.印后聯動生產線裝機量逐年提高
印刷企業對自動化需求的提升使得其更加關注印后聯動生產線。《印刷技術》雜志近10年來連續對這一市場進行觀察,截止到2013年,全國膠訂聯動生產線的裝機數量達到了近1700臺,每年以超出10%的速度實現增長,僅2002年9月到2013年9月調查時間段內就增長了202條(不包括馬天尼及芳野兩個品牌的數量)。
除了膠訂聯動線以外,近幾年,很多規模較大的印刷企業也都配備了精裝聯動生產線,精裝聯動生產線可大幅減少手工操作人員數量,極大提升精裝效率。
2.自動化設備漸受關注
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近年來自動及半自動的印后設備需求逐漸增多。供應商也看到這一點,大力向國內印刷企業推廣自動及半自動的印后設備。以MBO公司產品為例,其FP飛達可將印刷好的半成品直接送入折頁機飛達上進行折頁,省去中間環節,實現高效生產。而MBO自動折頁設備T535使得最難調節的折輥和柵欄均實現了自動調節,從而減少了調機換活設定時間。并且,毫無經驗的操作工也能操作。操作界面采用觸摸屏控制,所有可能的折法都存儲在控制器中,而且可以被直觀調用。
但因為設備成本、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原因,自動化印后設備的應用還不算太多。今后,隨著應用的增多,印后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將進一步提高。我們可以想象,就如同我們現在操作手機一樣,無需說明書,只需簡單熟悉界面及程序即可操作。
3.數字化深度滲入印后
現在,很多領先的印刷企業都已經實現了印前和印刷的數字化工作流程,但印后在這方面則顯得捉襟見肘。但毋庸置疑的是,印后也必將與印前、印刷實現一體化流程,從印前進入的數據流將直接附帶印后數據,完成印后的下單與生產。今后,對于一些企業管理比較規范的印刷企業來說,對印后實施數字化管理的需求一定會越來越多。印后數字化的普及將進一步提升自動化水平。
現在很多供應商推出了相關的印后數字化流程管理軟件,如海德堡印通就囊括了印后環節。MBO公司的折頁數據管理軟件DataManager也可將折頁機接入現有網絡的數字流程中,實現印后設備和企業自身MIS系統的通訊。
數字印后以高度自動化為起點
隨著數字印刷的發展,可以按需生產的數字印后將成為印后市場的重要增長極。不同于傳統印刷設備,無論是數字印刷設備還是數字印后設備,均以高度自動化為特色,同時兼具個性化、工業化、自動化、智能化等諸多特點。如MBO公司推出的全可變數字印后解決方案,其可在線自動調節裁切長度、自動排廢清廢、自動轉換折頁方式、自動實現書芯的多種調節(不同幅面、不同折手);再如Hunkler公司的飛舞書本折頁解決方案,其可在運行中自動轉換4開和6開書帖。數字印后設備的在線自動調節避免了人工干預,無須打斷印刷生產,可極大地提升印刷效率。
可能很多人都還記得drupa2012展會上,MBO公司與馬天尼公司攜手展示的全自動數字印后生產線,印刷好的紙卷經過可變裁切、可變折頁、個性化堆積、膠訂、個性化三面切等一氣呵成,最終得到連續的一本本厚度不同、幅面不同的書冊。這就是高度自動化的數字印后。無疑,隨著數字印后逐漸在印刷業實現應用,其將會大幅提升印后環節的自動化水平。
更多資訊請關注印刷包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