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科學與中國”之“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院士論壇”報告會在深圳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熊有倫、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譚建榮、蔡鶴皋提出,中國機器人發展應走中國特色之路。
盡管機器人行業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仍不妨礙它成為今年的經濟熱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到機器人產業將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加之2013年我國首次成為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市場,這兩則消息的疊加,令業界視2014年為“中國機器人元年”。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系統院所已在各自領域發揮“國家隊”的作用,以市場為牽引,瞄準國民經濟需求,結合地方產業特色,在前瞻性、基礎性研究成果疊出的同時,根據不同行業特點,相繼開發出一系列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同時夯實了應用創新平臺,集聚一大批中小機器人廠家在產業鏈上融合,協同作戰。
一流的機器人研究平臺
“我認為不到10年,智能機器人一定會走進千家萬戶。”早在2006年,中科院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就如此預言。
當時,此言被人們認為是“吹牛”。如今,8年過去,掃地機器人、炒菜機器人等都已經市場化。
作為國際知名智能技術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從2006年就開始參與和籌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技術研究所的建設,并主持機器人應用與產業化研究,八年來,深圳先進院已在硬件與人才團隊建設、關鍵技術與應用創新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機器人作為深圳先進院三大重點突破領域之一,其主要科研力量集中在集成所。該所為中科院、深圳市和香港中文大學三方于2006年開始共建,也是目前深圳先進院的五個研究所中最早成立的。
樊建平告訴記者:“我們以應用為導向,面向現代制造裝備領域,服務國家與區域產業升級,以打造一流的研究平臺為目標,在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研究與產業化平臺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
目前,深圳先進院從事機器人研究人員已達300多人。由徐揚生領軍,含6位ieeefellow、多名“863”領域專家組成的團隊,連續多年在國際機器人頂級會議icra和iros上發表文章數量居國內第一;開發的高斯人像識別技術識別率達98.52%,居世界第一;第二代柔軟材料爬行機器人屬國際首創;成功主辦icist2014、icia2014、robio2013等重要機器人領域國際會議。
據介紹,深圳先進院已建成智能仿生中心、人機交互中心等八大中心。今年9月,中科院人機智能協同系統重點實驗室獲批。該團隊由神經重建、機器學習、智能控制、人機交互、機器視覺、言語認知、觸覺傳感、運動感知、三維重建等交叉領域的十余名研究員和二十余名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等骨干組成。目前正著力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
同時,先進院先后參與4項國際/國家機器人標準的制定工作;建立機器人孵化器,孵化企業6家,轉移技術超過20項。
力推機器人產業化
在最早涉足機器人產業的深圳,機器人和自動化廠家已有近千家,去年產值超過了200億元。無論是產值,還是行業的迅猛擴大,深圳先進院可謂功不可沒。
對于珠三角的制造業,特別是深圳的3c和中小機器人廠家來說,深圳先進院已成為佑護他們成功的“搖籃”。
今年6月中旬,萊恩精機(深圳)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國內首臺磁懸浮沖壓機器人下線并投入使用,很快收到了沖壓廠家的訂單。公司的創辦人暢志軍博士作為“千人計劃”人才,于2007年回國創業至今,其帶領的企業連年保持快速增長,客戶主要來自于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汽車行業。目前,公司新建的寧波工廠將在年底投產。
“企業的研發總部必須設在深圳,可就近得到深圳先進院的持續支持。”暢志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先進院合作企業之一、深圳市銀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國棟告訴記者,服務機器人特別是智能清潔機器人的市場需求量很大,憑借扎實的研發實力,銀星的發展速度和前景都非常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