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在揚中發改經信委獲悉,國家工信部發布首批共22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試點,揚中獲得“中國制造”大拼盤中的一個席位——工程電氣產業集群。在工信部的一份傳真上,記者看到:一串名單上分布了耳熟能詳的全國各城市集群品牌,與揚中工程電氣相鄰的是海寧開發區的皮革時裝產業。
揚中發改經信委副主任孫顯文告訴記者:“揚中智造”之所以能夠嵌入“中國制造”大拼盤,成為國字號的集群試點產業,與揚中深厚的底蘊及品牌影響力密切相關——揚中332平方公里,每一個鎮、村落都有工程電氣的影子,整島共有工程電氣及配套企業2000多家,覆蓋城鄉的每一個角落,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200家,在全國工程電氣產業市場里占有率達20%,多年以前就是全國聞名的“工程電氣島”。而近年,揚中“智能電氣”實踐轉型正在成為“揚中智造”的升級版。核心競爭力擺脫“酒桌尷尬”
揚中在工業制造實踐中選擇了工程電氣,但形成產業高度集聚后,卻頻頻遭遇困擾——訂單為王、同類競爭、價格傾軋……面對發展之困,揚中的優質骨干企業紛紛轉型,創立新的經濟模式:把科技創新、品牌打造作為集群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據揚中發改經信委介紹,兩種模式的不同點在于:前者往往能在酒桌上敲定訂單,企業無限依賴于旗下的供銷員及供銷員的“本事”;后者把核心競爭力放到“酒桌外”,通過科技創新讓品牌成為自己最王牌的“推銷員”。
大全集團踐行“多元化、品牌化、國際化”戰略,在今年以中英文“大全”新標實現了面向全球的市場轉型,致力打造世界名牌;中電電氣把“零缺陷”的追求融入到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細節,被國家質檢總局授予“中國名牌產品”。目前揚中工程電氣有2個“中國名牌產品”、31個“江蘇名牌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35個“江蘇省著名商標”,9個產品獲國家免檢。德國漢諾威“見證”了什么
今年4月,大全集團在世界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頂級工業品展——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展出逆變器、環網柜、中壓斷路器等一系列智能電氣自主研發產品,吸引世界各國訪客在大全展臺商談,表達合作意向。
作為揚中首家以開放眼光看世界的企業,大全集團自1990年以來,連續20多年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但不同的是,從去年開始,大全從參觀的“看客”轉身為“參展方”,今年是第二次以“參展身份”亮相。
參加德國漢諾威技術博覽會之初,大全震撼巨大“越來越看不懂”。為縮小與國外先進制造的差距,大全選擇歐洲知名電氣公司德國默勒進行第一次合資合作,擁有了當時最先進設備和核心技術。此后,大全又相繼與德國西門子公司、美國陽光照明、伊頓公司、AZZ公司、瑞士賽雪龍公司等合資合作,與ABB、施奈德等國際著名電氣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先后成立7家合資合作企業,并一舉成為國內行業的領軍企業。
這種引領,讓揚中眾多的制造企業也紛紛采取國際合作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產品升級和經營方式轉型。
在今年的漢諾威技術博覽會上,除了大全參展,德國的揚中客人還多了4家。揚中企業抱團與世界頂尖制造技術“親密接觸”,也讓德國漢諾威見證了“中國工程電氣島”的崛起和轉型。
韓國企業也來揚學“標準”
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在揚中工程電氣領域,2000多家制造企業全部按“標”生產,80%的企業完成標準體系建設,40%的企業直接采用國際標準生產。
記者在揚中質量技術監督局了解到,近幾年時間里,韓國首爾、中國臺灣臺北以及北京、武漢、成都等7家地鐵公司的100多位技術人員,曾來到揚中學習“標準”。韓國首爾的前來學習的對象——大全集團一家子公司賽雪龍,其牽引電器有限公司培訓教材只有薄薄16頁,封面赫然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軌道交通、地面裝置和直流開關設備第6部分:直流成套開關設備》。據質量技術監督局介紹:“僅工程電氣產業,揚中企業就主導和參與制定了30多項電力電器國家和行業標準、2項歐盟和國際標準。業界,不知揚中在何方的大有人在,但都知‘揚中標準’吃遍天。”
有“標準”才與市場,是揚中在工業制造中認準的一條路。該市曾花3年多時間推廣“強制性生產標準戰略”,100多家“無標”企業被關停。目前,揚中600多家工程電氣企業已制定質監部門認可的企業標準3000多項,其中,480家企業完成了包括技術、管理等3項達標的標準體系建設,100多家企業實現了國際標準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