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盤點全球機器人大國的戰略“布局”

時間:2014-09-2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近期,歐盟啟動了全球最大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SPARC”,計劃到2020年投入28億歐元,創造24萬個就業崗位。該計劃將有200多家公司、1.2萬研發人員參與,機器人在制造業、農業、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個領域的應用都將被納入該計劃。另外,德國為保持其制造業領先地位提出的工業4.0計劃,也將智能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技術作為迎接新工業革命的切入點。

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產業發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主要經濟體紛紛將發展機器人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并以此作為保持和重獲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各國關于機器人市場的爭奪從沒停止,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各國的機器人“戰略布局”吧。

歐盟

近期,歐盟啟動了全球最大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SPARC”,計劃到2020年投入28億歐元,創造24萬個就業崗位。該計劃將有200多家公司、1.2萬研發人員參與,機器人在制造業、農業、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個領域的應用都將被納入該計劃。另外,德國為保持其制造業領先地位提出的工業4.0計劃,也將智能機器人和智能制造技術作為迎接新工業革命的切入點。

6月初,歐盟副總裁NeelieKroes正式宣布歐委會和歐洲機器人協會euRobotics下180個公司及研發機構共同啟動全球最大的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SPARC。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歐委會將投資7億歐元,euRobotics將投資21億歐元推動機器人研發。該項目將大幅推動機器人的科研、項目建設、成果轉換等。

SPARC項目主要研發內容包括機器人在制造業、農業、健康、交通、安全和家庭等各領域的應用。歐委會預計,該計劃將在歐洲創造24萬就業崗位,使歐洲機器人行業年產值增長至600億歐元,占全球市場份額提高至42%。

法國

法國在機器人領域,雖然沒有如ABB、FANUC、KUKA、Motoman等世界聞名的企業,但其擁有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企業(如機器人設計和制造企業Staubli)、高水平的設備制造商(如CIMLEC工業集團、Actenium、Clemessy等)、在某些專業領域領先的大中型企業,如RECIF技術公司(硅片處理機器人)、BA-Systems(物流搬運機器人)、ECA機器人公司(水面、水下、地面無人機),并且還有諸如歐洲宇航防務集團、泰雷茲、法國液化集團等大型跨國企業投資機器人研發。

此外,法國還擁有許多國際知名的科研機構(如巴黎高等礦業學校、高等電力學院、原子能委員會、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等),以及幾十個世界領先的機器人初創企業,如Aldebaran、Gostai、Induct、RB3D、Robosoft等。同時,法國還有許多專注機器人領域的競爭力極點工業園區,如布列塔尼大區的ImagesetReseaux園區、羅恩-阿爾卑斯省的Minalogic和Imaginov園區、巴黎的CapDigital園區、阿基坦大區的AerospaceValley園區以及奧弗涅大區的ViaMeca園區。

法國雖具備了機器人領域發展的基本條件,但仍存在五大方面的問題:一是,科研成果轉化不足,缺乏大型企業;二是,市場定位不準,難以形成領軍企業;三是,亟需提高政府對機器人研發和工業化的支持;四是,私營投資領域仍有待推動;五是,機器人產業作為新興行業缺乏組織性。

在此背景下,法國政府于2013年推出了《法國機器人發展計劃》,旨在創造有利條件,推動機器人產業持續發展,并實現“到2020年成為世界機器人領域前五強”的目標。

法國建立了名為“未來產業”的機器人工作委員會,聯合行業協會、研究工作組、產業集群、地方政府、國家政府部門以及大型工業集團,共同開展機器人領域對話。

除了與歐盟國家進行研發創新公私合作,還與其他國家積極開展合作。目前,已與日本成立了機器人工作組,促進雙邊企業和科研機構貿易往來、研發、行業協會間交流等合作。

英國

7月初,英國政府發布首個官方機器人戰略RAS2020,并提供財政支持,確保其機器人產業能夠和全球領先的國家競爭。英國政府技術戰略委員會已經撥款6.85億美元作為下一年的發展基金,其中2.57億美元將用于發展機器人和自主系統(RAS)。英國政府希望通過RAS2020戰略,使其能夠在2025年獲得屆時估值約1200億美元的全球機器人市場10%的份額。

美國

2013年,美國發布了機器人發展路線報告,其副標題就是“FromInternettoRobotics”,將現今的機器人與上世紀互聯網定位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機器人將影響人類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并被列為美國實現制造業變革、促進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美國在2010年推行的“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中,明確提出要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重振制造業,憑借信息網絡技術的優勢,開發新一代智能機器人。

韓國

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宣布了2018年到期的第二個智能機器人開發五年計劃。值得注意的是,韓國計劃的重點是融合,政府鼓勵各行各業加快與機器人產業的融合。例如,鼓勵互聯網公司學習日本軟銀,攪局機器人產業。

目前的第一個智能機器人總體規劃是根據智能機器人開發與普及促進法建立,在2009年4月發布。

和2009年的計劃將大部分重點放在建立培育產品開發和推廣的產業架構上面不同,第二個五年計劃將側重于通過將技術與其它產業如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實現擴張。

韓國政府將通過四個策略推動作為戰略工業產業的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開展機器人研究與開發,建設綜合能力;擴大各行業對機器人的需求;構建開放的機器人產業生態系統;公私聯合投資26億美元加快建設機器人的融合網絡。

目標是到2018年,不斷擴大機器人市場規模,從當前的22億美元增加到79億美元,實現出口25億美元,機器人公司從402家增加到600家,并且使機器人公司平均銷售額從600萬美元增加到1170萬美元首要項目是發展服務型機器人,例如災難救援和健康護理等具發展潛力的機器人,以建立在大型研發項目的全球領先地位。

韓國政府將通過其七個機器人融合商業戰略路線圖,加強全球的協作,初步將涵蓋制造,汽車,醫療,康復,文化,國防,教育和海運等領域,并將進一步擴展至其它制造業和服務業領域。計劃同時鼓勵各行業的公司,例如國內的門戶網站和物流公司,參照日本軟銀等公司,加快與機器人產業的融合。計劃還包括了通過改善機器人產業政策委員會和擴大與電信的合作等加強機器人產業合作的戰略。

中國

在中央領導人及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民族品牌機器人的發展已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中國機器人產業“元年”來臨,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明珠的機器人產業,順勢“中國制造”升級“中國智造”,正迎來國產化春天。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今年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曾多次強調民族品牌機器人在“第三個工業革命”和搶占市場高點中所起的關鍵作用。

從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3倍,年平均增幅15%。2013年國內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超過20%。機器人的價格每年下降30%,幾年前20萬元的機器人,現在只需三分之一的價錢。人力成本上升與機器人成本下降的交叉點,今年將會出現。機器人投資回報期已縮短至1-3年。以往機器人主要用于汽車業,今年國內電子、鋰電池、LED、食品、金屬加工等行業也開始廣泛地應用機器人。因此,業內稱今年是“中國機器人元年”。按機器人安裝量算,中國機器人市場目前還小于日本、韓國。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羅百輝預測,到今年年底,中國將有望超越日本、韓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201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數量2.55萬臺,2013年新增3.37萬臺,增速近50%。預計2014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新增數量將達7萬臺。

作為機器人產業的主管部門,工信部從2012年開始思考中國機器人產業如何應對國際競爭和壓力,推動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2013年年底,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性意見》。今年3月,工信部又召開了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會。6月,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提到機器人革命及他的思考,機器人再次受到了政府、產業界、學術界等各方關注。

按照相關規劃,到2020年,我國要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

目前工信部正在從頂層設計、標準體系、資金扶持等五個方面著手推進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中心任務是,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技術,主機設計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制造技術,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突破可靠性和穩定性指標,在重要的工業領域推進工業機器人的規模化示范應用。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性的嗉頭企業;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每一萬名工人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100以上,能夠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在湖南長沙召開的“機器人改變傳統生產方式”講座,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會長、拓野機器人董事長凌琳指出,勞動力成本上升倒逼需求持續釋放。學術界普遍認同中國已經到了劉易斯拐點,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制造業平均工資46431元,渣打銀行也預測今后十年制造業工資成本將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量速齊逼工業企業人工成本顯著上升;其次,中國人口紅利正逐步喪失,預計到2022年中國城市制造業工人將減少700萬人,農民工減少1000萬人以上,加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問題日益凸顯;此外,中國低端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需求巨大,汽車零部件、打磨、焊接等危害人體健康的行業都將是機器人可替代領域。拓野機器人今年將重點推進在江西、長沙、東莞等地區的布局,并重點普及在汽車零部件、家電電子、紡織服裝、智能家居、醫療食品、石材物流等六個行業的示范應用。

而此前在東莞企業家面對面第88期暨機器換人活動中,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表示,中國中長期都將存在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相應的將倒逼行業轉向“智能機器”替代,使用高效精準、性價比優良的拓斯達機器人和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一年內就可回收機器人的購買成本。

從企業主體來看,東莞曾針對30個工業行業,600多家企業開展過機器換人專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的企業通過機器換人至少減少了20%的一線員工,80%的企業表示對機器換人“迫切需要”。

日本

日本政府將在經濟增長戰略中,把機器人產業作為重點扶持產業之一。為就利用和普及機器人的辦法交換意見,日本政府成立了專業技術人員等組成的“實現機器人革命會議”,并于11日在首相官邸舉行了首次會議。會議主要討論如何推進醫療、看護、農業及建筑工地等領域的機器人應用。

據悉,會議將在年內匯總出到2020年的5年計劃,力爭解決日本人手不足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實現機器人的普及。日本政府在此前推出的新經濟增長戰略中提出積極利用機器人。日本政府的新經濟增長戰略中提出,到2020年使制造業領域的機器人市場規模翻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機器人不僅可應用于制造業,還可以普及到更廣泛的領域。為了普及機器人,需要建立跨領域的合作機制。

安倍在會議中指出:“機器人可以大顯身手的行業不僅限于制造業,還能夠擴展至護理、旅館、農業和防災等廣泛領域。在上述行業的許多工作現場,依然存在機械性的繁重勞動依靠人工的現象,成為確保人才和提高生產率的瓶頸。”

安倍進一步指出:“如果不超越以往的機器人技術,以凝聚廣泛領域技術結晶的形式推進相關工作的話,日本必將落后于世界的潮流,這一點毋庸置疑。現在,我們必須超越企業和政府各省廳的壁壘,為普及機器人,集結全日本的智慧。”

在上個月17日,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新能源及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公布了《機器人白皮書》,提議充分運用機器人技術來解決人口減少問題等社會課題。其中預測,醫療、護理等服務行業機器人將進一步普及,2020年市場規模預計為現在的3倍以上,達到約2.8萬億日元(約合1700億元人民幣)。NEDO表示,白皮書旨在官民攜手提高機器人技術。

產業用機器人方面,白皮書介紹了倉儲管理等領域的應用事例,但同時指出,曾是世界一流的日本技術正逐漸被多國趕超。白皮書要求,集中技術和信息打造機器人相關的風險產業,加強國際競爭力。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