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茨曾預言,機器人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技術。事實上,近年來“機器換人”運動迅速席卷全國,成為工業革命和自動化發展的主旋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國內凸現的用工荒,令工業機器人開始活躍在制造環節——當年銷量是前24年總銷量的三分之一。據機器人產業研究專家、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預測,“十二五”期間將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市場需求量將以36%以上的速度增長,到2018年國內“機器換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8萬億。
機器換人不僅是中國制造對于“人工成本上升、原料價格上漲、出口訂單萎縮”的大環境的應對之策,更成為各地政企聯合突圍、轉型升級、技術改造、智慧工廠的新引擎。東莞市領導也高度重視機器換人,并出臺了三年行動計劃。
東莞企業家面對面拓斯達掀起機器換人運動
為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自動化和智能裝備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生產力,重點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利用先進裝備進行技術改造,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實現東莞智造高水平崛起,在東莞市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協會、東莞市科技創新企業協會的組織下,9月3日,第88期東莞市民營企業家面對面暨機器換人首場活動在莞商學院經信局分院順利舉行。
本次活動由東莞市經信局副局長劉福亮親自主持,東莞市中小企業局局長黃怡、東莞市科技創新企業協會曾鑫國秘書長等領導帶隊參與了活動,包括陶瓷建筑業的“領頭羊”唯美集團、都市麗人、贏力機器人、普洛匯森自動化、浩瀚納米等300多位民營企業家聆聽了谷唐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和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成功企業案例分享。
市經信局劉福亮副局長在致辭里指出:東莞是世界制造業名城,有世界工廠之稱,曾經創造了無數的工業輝煌,而今,制造業成本的不斷攀升,東莞數以萬計的企業也陷入這種困局,發展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因此,在未來競爭愈加激烈的形勢下,成本控制無疑成為首選,一場“機器換人”的新興革命,在東莞大地悄然興起,依形勢所逼,政府助力企業積極加快“機器換人”計劃。
東莞機器人協會機器人改變傳統生產方式
9月18日,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會長凌琳應邀率珠三角機器人企業考察團抵湖南參加長沙機器人產業園區系列活動。據悉,9月19日,長沙市發布《機器人三年行動計劃》、庫卡講座、雨花經開區考察的系列活動中,世界先進機器人運營商拓野機器人董事長、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會長凌琳攜手世界級工業機器人庫卡CEO孔兵亮相“機器人改變傳統生產方式”大講壇。
按照會議流程,庫卡CEO孔兵先生介紹機器人核心部位生產情況及應用:
(1)機器人技術在汽車行業的新應用;
(2)3C產品背后的機器人技術及應用;
(3)提升食品安全機器人如何來做;
(4)機器人技術在商貿物流行業的新應用;
(5)工業機器人如何實現機床行業的無人化。
拓野機器人公司董事長凌琳介紹了機器人集成生產情況,藍思科技介紹生產線機器人應用體會,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何寄華做總結講話并發布長沙市機器人產業三年行動計劃。
早在8月14日,中國長沙雨花經濟開發區招商局長莫偉、管委會招商專員賀萃一行,圍繞加快發展湖南機器人產業,先后赴東莞拓野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東莞啟帆機器人集團、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調研。
圖為協會秘書長陪同調研拓斯達3D打印、機器人等智能制造項目
莫偉表示,機器人作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長沙要把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實質,聚焦推進機器人產業基地、機器人產業基金和人才實訓基地建設,全面提升湖南機器人產業核心競爭力。目前,雨花經開區正在抓緊招商,計劃引進世界著名工業機器人制造集團德國庫卡,以市場換工廠,形成由10余家企業聚集的“機器人方陣”。而東莞作為國際制造名城,民營經濟特別發達,剛剛成立的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成了內地機器人產業鏈招商引智的重要窗口。
據介紹,工業機器人在汽車行業的應用當中占比達60%以上,長株潭作為中國汽車企業的“第六極”,已聚集11家整車企業,而發達的工程機械制造業以及新興的軌道交通產業,也對工業機器人有著巨大的需求。
作為“制造大國”中的“制造大省”,廣東省也早已察覺出大規模“機器換人”的市場趨勢與商機。尤其在今年全省大力推動“兩化融合”的部署下,結合打造珠江口西岸沿海沿江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的機遇,機器人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增加。8月14日的《南方日報》報道稱,珠海市于今年成功引進ABB國機(珠海)機器人科技園項目,聯合全球機器人領軍企業ABB集團,共同打造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研發和生產基地。
同時,東莞市日前也提出加快發展機器人產業。目前,松山湖、南城、大嶺山機器人產業集聚區也正在謀劃,建成后東莞機器人產業的規模將由現在的90億提升到2016年的350億元。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去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增長率超過60%,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000臺,預計今年新增7萬臺,保有量達到20萬臺,未來幾年,中國市場的需求會達到400萬臺工業機器人。
湖南機器人產業兩條腿走路
杜旭輝書記表示,發展機器人產業將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聚焦于國際先進的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如ABB、庫卡、安川、發那科等國際巨頭;另一方面,集成商是本體企業產品銷售的最終實現者,園區正積極與新松、拓野機器人等國內知名集成商接洽。今年10月中旬,在深圳將有一場機器人專場招商會,雨花經開區將全力以赴,爭取在專場會簽約5至8家企業。
“我們有市場、有基礎、也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我們還需要比其他城市更具誘惑力的政策。”杜旭輝介紹,湖南省政府首次將工業機器人產業寫入年初的政府工作報告。而長沙市政府的政策將更加注重對需求端的刺激,即將出臺的《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確定,將建立支持工業機器人專項資金,實施工業機器人應用示范工程,對采購本市制造機器人予以補貼等系列措施。
杜旭輝表示,“湖南要搶灘機器人新經濟,在引進企業上同樣要做到揚長避短,同時我們正在積極籌劃建立湖南機器人研究院,屆時與機器人產業示范基地、機器人應用技術研究、機器人展示體驗等‘四位一體’,將加速向產業集群邁進。”
面對日益緊迫的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包括長沙、洛陽、廣州、重慶、常州、沈陽等地在內的近40個城市,都開始將推動發展機器人產業作為突圍的重點方向。以廣州為例,在今年3月初的一次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上,廣州市審議通過了《廣州市推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提出了要在2020年,培育形成超千億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的計劃,根據該計劃,廣州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都將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成為全國最具規模和最具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基地之一。
面對各地紛紛上馬機器人產業園的熱潮,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會長凌琳在東莞首場機器人產業高峰論壇上就提醒說,地方政府應該吸取前些年因各地紛紛上馬風能、太陽能產業最終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的教訓,避免機器人產業成為第二個“風能、太陽能產業”。
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秘書長蔣仕元認為,長沙具備建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園區的條件,作為中部大省長沙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包括科研資源、產業資源、人才基礎;有非常龐大的市場輻射能力,通過引進技術,建設基地,可形成上下游產業集聚;具有非常明顯的材料基礎,有材料優勢就有成本優勢。
張家港:加快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
近年來,張家港把發展智能裝備(機器人)產業,作為推動機械裝備產業升級、加快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戰略。到2015年,智能裝備、機器人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全力打造核心技術引領、產業特色鮮明、龍頭企業支撐的一流國家級機器人產業園。
據介紹,張家港經開區作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研發、應用與產業化的重要基地,已涌現出了一批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其中,伊薩焊接作為全球最大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機器人制造企業,在經開區投資建設焊接機器人及自動化焊接裝備基地,年產能400臺(套);本土民營企業新美星機械自主研發制造的全自動灌裝飲料設備,生產技術居全國領先水平,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市場壟斷。截至2013年,裝備制造業占經開區工業總量的比重達到44%,裝備制造業從業人數超過3.4萬人,其中中級以上技工比例超過40%。同時,引進了中德職教合作項目,培養符合德國行業認證的機械行業高級技工。
“我依靠科技人才支撐,機器人發展的要素集聚加速。可以講,張家港機器人產業已經迎來了戰略性的發展契機,將成為全市新興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同時為其他支柱產業的轉型提供強大支撐。”張家港市委常委、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偉說。截至目前,全區已累計建設智能裝備、機器人科技研發平臺6個,引進和培育市級以上高層次領軍人才29名,形成了從結構設計、傳感識別到關節伺服、柔性控制、系統集成較為完善的科研體系。南理工工業機器人檢測中心、哈工大智能裝備公共服務平臺等一批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年內建成張家港智能裝備(機器人)公共研發及服務平臺,將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科研創新平臺支撐和高層次人才儲備。
重慶:重點打造機器人產業集群
在重慶市長黃奇帆的主導下,重慶也于2013年3月通過了《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關于加快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的報告》,開始在兩江新區規劃建設一個占地2平方公里的機器人產業園。當地的目標是,到2015年,集聚30家以上企業,形成4萬臺工業機器人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年產值200億元的生產能力;到2020年,集聚200家以上企業,形成10萬臺工業機器人、100萬臺服務機器人、1000臺特種機器人的年產能,實現年產值500億元。
“機器人產業爭奪的背后,是機器人產業巨大的蛋糕。據統計,早在2011年,中國機器人的新安裝量已經超過2萬臺,超過美國和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而到了2014年,隨著招工難的加劇,中國的工業機器人開始以25%的年均速度。預計三年以后,我國市場年需求量將至少突破50萬臺,10年后,中國機器人的年產值將接近30000億元。”羅百輝認為,隨著中國正在由工業化中后期向工業化后期快速過渡,傳統的生產制造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生產要求,機器人等智能裝備技術正在成為企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
安徽: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將超200億元
蕪湖機器人產業園去年底集中開工的6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年產萬臺智能機器人項目今年1月落戶合肥經開區,省經信委近日舉行鑄造行業機器人應用產需對接……今年以來,我省緊抓進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這一機遇,著力加快智能機器人應用推廣、研發產業化和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等建設,產業集聚發展態勢逐漸顯現。
根據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實施方案,國家支持在皖打造機器人、新型顯示兩大產業集聚試點。蕪馬合地區作為目前我國唯一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集聚試點,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培育3家至5家產值超50億元的龍頭企業,形成產業規模超200億元。目前,蕪湖市已規劃用地5000畝建設機器人產業園,依托埃夫特、瑞祥工業、陀曼精機等企業,集聚產業科技創新要素,打造以主機為龍頭、關鍵零部件協作配套的機器人全產業鏈。蕪湖市早在2007年就啟動了工業機器人項目,如今,領軍企業安徽埃夫特公司已形成系列化工業機器人研發和制造能力,實際裝機臺數位居自主品牌之首,在汽車、家電、機械加工等多個行業得到廣泛應用。該市正在建設的6個重點項目,涉及工業機器人整機項目以及伺服電機、驅動及控制系統、精密減速機等配套的核心零部件項目。
合肥、馬鞍山、蚌埠等地的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繼去年底總投資20億元的泛半導體工業機器人項目在合肥新站區開工建設后,今年1月10日,年產萬臺智能機器人項目落戶合肥經開區,將生產各類機器人和自動化產品,為聯想、富士康等多家筆記本電腦制造企業提供智能設備。合肥不僅正在推動機器人產業的重大項目建設,還計劃組建機器人技術服務平臺等若干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和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位于馬鞍山市的安徽驚天液壓智控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從事高危環境作業機器人研發生產的骨干企業,目前已制定較為完備的產品線規劃,將促進破拆機器人在工程施工領域的應用。在懷遠經濟開發區,大富機電三期工業園今年1月開工建設,將生產制造工業機器人等裝備。
“柳州智造”發力工業機器人
為滿足市大中型企業對特殊技工人才的急切需求,“柳州大中型企業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示范項目推介”于3月中旬正式啟動實施。
龐大的“柳州智造”體系中,工業機器人一族尚屬“稀有人才”,主要“落戶”于柳州市汽車、機械產業中的30多家相關企業。有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搬運機器人、裝配機器人、上下料機器人等。這種能夠大幅度提高生產效能、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的機器人,在目前的柳州市“人丁”并不興旺。
由市科技局牽頭,市工信委、市財政局以及廣西科技大學、柳州市部分金融機構、廣西汽車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單位的協力下,“柳州大中型企業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示范項目推介”即將正式啟動實施。柳州五菱、福臻車體實業、六合方盛機械、日高橡膠制品、雙英汽車配件等企業成為柳州市首批推廣應用示范項目的企業。
首批機器人推廣應用示范項目中,既有完全自主創新研發的項目,也有與區內外科研院所合作的產學研集成創新項目,還有外購引進消化吸收后的再創新項目。
柳州市的行業專家、企業科技人員對此形成共識,機器人已是衡量制造業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勞動密集型的模式已經受到嚴峻挑戰,機器人在解決技能勞動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等方面起到至關作用。工業機器人的推廣應瞄準柳州市汽車、機械等支柱行業,形成推廣示范的龍頭。
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大中型企業工業機器人的推廣應用示范,旨在深度推進柳州市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高度融合,以增加“柳州智造”的產能和效益。力爭近幾年在柳州市建立10家以上的機器人應用示范企業,提高其相應的工序應用率。同步建立較為完善的機器人推廣應用創新平臺與服務體系。
廣州市:大力推動工業機器人裝備生產
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3日審議通過了《廣州市推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將大力推動廣州市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工業機器人屬于智能制造的核心裝備,是現代工業中尖端自動化技術高度集成的體現,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中國機器人產業已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期。以珠三角地區為例,工業機器人在裝配、點膠、搬用、焊接等一般工業領域已廣泛應用,需求年增長速度達30%。廣州發展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可有效應對要素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漲。
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可以有效促進廣州市制造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發展。為此,廣州將在未來幾年培育工業機器人產業市場,大力推進各行業應用工業機器人,推動全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企業的專業化發展;大力扶持龍頭骨干企業,加快產業鏈配套和集群化發展;不斷提升廣州工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并將加強資金、用地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按照該《實施意見》,廣州將在2020年培育形成超千億元的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其中包括形成年產10萬臺(套)工業機器人整機及智能裝備的產能規模,培育1-2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百億元級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和5-10家相關配套骨干企業,打造2-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全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使廣州成為全省智能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先行區。
天津:以裝備制造拉動本地機器人發展
在近日落幕的第十屆中國(天津)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上,機器人展商成為“攬金王”,成交額接近兩億元,實現成倍增長。事實上,迅猛增長已成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常態。業界相信,隨著市場規模的登頂,機器人應用將從制造業巨頭的專屬利器,躍向更寬廣舞臺。
天津新區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現代制造業重要的自動化裝備,就是機器人。除了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民用機器人,還有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軍用機器人。
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李鐵軍指出,國內機器人市場的快速發展,源于近年來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各地不斷涌現的招工難。記者獲悉,天津開發區企業員工薪酬已連續多年實現10%上下的年增幅。
“以一臺能夠上下料的工業機器人為例,它的售價為十幾萬元,能替代3個工人,連續工作近10年,價格卻只是3個工人不到兩年的工資。”張天江給記者算了筆賬。
天津易而速機器人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張天江指出,機器人適合動作較為單一、重復性高、對效率有較高要求的領域。據了解,目前焊接機器人每分鐘可完成60個焊點的焊接,這是熟練工人難以勝任的。
“機器人可以在有毒、深海等條件較差環境中工作,這也是人所無法比擬的。”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教授趙臣指出。
而從產業類別上看,記者了解到,汽車制造業仍然是機器人應用最為集中的領域。而在未來幾年,我國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將是目前的5倍,僅靠汽車產業的需求,將難以為繼。
“未來市場將會產生深刻變化。”張天江表示,從國外經驗看,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育,中小企業有望成為機器人市場上的重要客戶,甚至是主力軍。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小企業對價格敏感,對工業機器人操作精度等要求不高。如果機器人企業能夠簡化一些不必要功能,降低產品售價,中小企業的需求將被充分釋放。同時,隨著水下機器人、建筑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機器人已從制造業領域走向更廣舞臺。
洛陽:密鑼緊鼓布局工業機器人產業
2月19日,洛陽市召開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發展動員會。這個城市雄心勃勃提出了一個關于機器人的發展和攻堅計劃,稱到未來三年,全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主營業務力爭收入達到800億元。
不久前,洛陽市正式下發《洛陽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下稱《計劃》)。該計劃稱,2014年至2016年,全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到2016年末,主營業務收入力爭達到800億元,在裝備制造業銷售額中所占比例超過30%;在全市重點工業領域實現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的規模化應用,現有裝備生產線智能化率超過30%。
“三個30%”目標的提出,立即在當地及業內引起強烈關注。記者注意到,在2012年,洛陽市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0億元。
“發展工業機器人,是洛陽市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2月24日,洛陽市政府一位人士告訴記者,“早在今年1月份,在洛陽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召開的2014年首次常務會議上,就研究并原則通過了這一《計劃》和《洛陽市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規劃》。”
在當時的會議上,洛陽市有關領導提出,將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培育成為洛陽市重要的支柱產業,打造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研發基地、國際有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生產基地。
緊接著,洛陽市出臺了扶持機器人產業的一系列政策,從稅收優惠、招商引資、關鍵人才引進等方面對相關企業進行政策鼓勵。
對于洛陽市的機器人產業如何突圍,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則建議說,當地可以依托傳統的制造業優勢,通過首先發展數控一代裝備和產品,積極培育精密軸承、齒輪轉動裝置,進而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提升洛陽制造業,并積極培育機器人運用解決方案的集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