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正加速建造機器人生產線。機器人不只能降低生產成本,更有提升制造品質、改善工作環境,以及減少生產廢棄物等多種優點,因此許多國家已將推動機器人自動化列為產業升級的重要目標,激勵制造商紛紛將機器人引進生產線。
科技的持續演進歸因于人們對生活品質需求的不斷提升,所以不停尋求各種“改善”的方式。生產過程中也是一樣,因應逐漸提高的人事成本,許多公司會提前選擇將產業外移到工資相對低廉的海外區域,但伴隨而來的困難則是要面對文化差異、品管困難,及未來仍舊可能會發生工資上漲的情形。有鑒于此,于生產過程適度地導入自動化,將可解決此問題。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obotics,IFR)于2013年的統計,全世界有十七萬九千臺的機器人在2013年銷售出去,和2012年相比成長12%,這代表在自動化工具的選擇上,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采納機器人,而在這逼近十八萬臺的銷售數字下,亞洲與澳洲就占了十萬臺。
亞洲制造業冠軍聯盟總干事、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亞洲國家擁有工資相對低廉的人力資源優勢,對制造商來說,這是投資勞力密集工業的最佳選擇。許多企業將工廠外移到東南亞或者是中國,無非是希望能夠壓低成本,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但隨著科技的演進,更加精密的技術與組裝需求已經不是純人工可以負荷,加上工資水準的逐漸提升,企業開始轉而尋求更佳的解決方案,以因應可能產生的影響,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企業愿意選擇為生產線引進機器人自動化,并簡化生產流程,因為機器人能夠帶來許多純人工所無法達到的效益。
自動化提升企業產能
對于企業來說,具備良好設計的機器人設備,在工廠內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穩定生產品質,以及提高效率等好處,機器人對于“獎勵”的要求不高,只要企業主能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和保養,機器人就可以替公司持續效勞、輪班工作,為一些高危險且單調的工作提供穩定的品質。
在品質表現上,良好的機器人可以將誤差值控制在±0.1毫米(mm)之內,并且保持穩定的輸出,機器人也不會因過于繁瑣或無聊的情況而造成工作誤差,大幅提升生產產能。
自動化提升員工職能
現在的工作環境中,“安全”二字已經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機器人可以被指派處理一些具有危險性或是單調乏味的工作,藉由機器人代替人工處理這些工作,可大幅保障員工在職場上的安全;而許多像是舉重等容易造成身體傷害的工作,也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當機器人可以取代一些重要卻又過度單調乏味的工作時,公司就可以將員工指派到需要更高階技能的工作項目以及部門。對員工來說,未來職涯的規畫也將更加多元、富有挑戰性,這能進一步達到提升員工職能的目的。
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時常可以聽到各國政府鼓勵企業投資,甚至提供更加優惠的經商環境以吸引更多廠商來本地經營,其目的是希望增加就業機會和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
但就現實面而言,當此地無法具備成本競爭力的人力資源時,許多企業主也只能選擇將工廠遷至其他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可是這樣真的是好的選擇嗎?產業外移看似降低成本,但后續所衍生出的文化差異、跨國管理,以及品管控制皆是看不到的成本。如果政府能協助企業引進優良的機器人設備,機器人所提供的高品質、優異的成本競爭力,以及靈活的自動化流程,就能協助企業轉向另一方向發展,且在不須遷移至海外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企業也因為自動化流程提高產值,更能為國家整體進步做出具體的貢獻。
歐盟就是政府推動與鼓勵使用機器人的良好例子。歐盟副總裁NeelieKroes于2014年6月3日宣布,將與歐洲非營利機器人科技研究組織(euRobotics)一同啟動機器人科技民間研發創新計畫(SPARC),歐盟與非營利組織共同投資28億歐元,約新臺幣1,136億元。Kroes表示,機器人并不只是降低生產成本,更有提升品質、改善工作環境、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以及減少生產廢棄物等等的產業升級價值,是歐盟在改善整體經濟體質上一個相當重要的政策。
透過引進機器人來提高工作效率與產能,已是現代產業的趨勢,但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擁有如此龐大的規模與雄厚的資金能夠支撐這樣的投資。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居多的國家,引進傳統的大型機器人必須承擔相當大的資金壓力與風險,甚至可能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安裝大型機器人;而在面對季節性或小批量生產時,中小型企業又必須等待生產線的重新調整,最糟的狀況甚至是不得不放棄這類型的訂單。因此,在過往,中小型企業若想要享受大型企業導入自動化流程后所帶來的好處,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但隨需求的增加,市面上開始出現可以解決此類型需求的產品,也就是具備高度靈活性、小構型化,以及容易使用的“協作型機器人”。
能夠輕易被使用以及容易整合的機器人,將為機器人產業重新開啟一個新的市場與應用領域。德國政府早已用“工業4.0(Industry4.0)”來形容現代對于客制化產品需求的工業環境。客制化產品若還是采用傳統工業型機器人進行大批量生產單一品項的話,是很難跟得上全球市場千變萬化的需求。
協作型機器人的設計必須掌握幾個重點:靈活性、輕巧性、安全性,以及容易使用。相對于只能垂直與平行移動的機器人,協作型機器人可以做出更靈活的工作角度與動作,以應付像是取出助聽器零件等精細的工作。輕巧、小構型化的設計,也讓其可隨時隨因應客制化需求,而快速地改變在生產流程中的位置。擁有良好安全性的機器人甚至可以讓作業員與機器人肩并肩,在空間不大的工廠內一起工作(需經過完整安全風險評估)容易上手的機器人,可透過簡易的觸控螢幕進行設定,讓公司不但不須要花費高額顧問費用外聘專業技術人員,就能輕易完成設定,更可以讓原本的作業員直接操作監控機器人的運作。這樣的方式不僅僅為公司省下不少費用,也提升員工本身工作的價值。
有了安全又靈活的機器手臂配合作業,可以讓企業持續擁有良好的品質輸出,以及成本與效率的優勢。這個例子很清楚地說明,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為生產流程導入自動化不但可行,甚至在“工業4.0”的概念下還可以擁有比傳統工業型機器人更加優異的應變能力。
自動化浪潮已不可逆
在自動化的浪潮下,想要提升競爭力已經不只是企業自身要努力的問題,要想提升整體國家競爭力,且不被趨勢所淘汰,為企業和生產流程引進適當的自動化,已經是不可抵擋的趨勢。面對自動化的浪潮,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