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醫療設備企業應抓住機遇,做大做強
“中外有別”
近年來,國內陸續涌現出一批創新能力較強的醫療器械企業,他們自主研制的血管造影、血液透析、數字超聲等現代醫療設備不僅整體質量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而且價格低廉,相關耗材和維護費用也遠遠低于進口產品。
國產高端醫療設備企業在技術上雖不斷創新,但高端醫療設備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長期以來,西門子、飛利浦、美敦力、強生等大品牌外資醫療器械產品占據中國三甲醫院市場,中高端醫療器械主要依靠進口,CT機、超聲波儀器、磁共振設備等大部分被外國品牌占據。這些企業的醫療設備售價不菲,平均為國產設備的二三倍,甚至更高。
江蘇省徐州市一家二甲醫院的血液凈化科室中,科室內30臺血液透析機全部來自日本進口,每臺價格在13萬元左右。而與進口設備相比,價格在8萬元左右的國產設備則受到了冷落。
該醫院血液凈化科室常護士長此前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些設備雖然價格稍貴,但和國產設備相比,它們功能更加齊全,配液、測量、報警等功能全部實現自動化。不但方便醫務人員使用,也能保障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對待質優價廉的國產醫療設備,一些醫院特別是大型三甲醫院則“中外有別”:一些醫療機構在招標文件中特別注明“只采購進口設備”,有的甚至按某進口設備的技術參數量身定制招標文件;更有甚者,一聽說“國產”兩個字就大搖其頭,連“免費試用”的機會都不給。
不受待見,原因有四
“國產醫療設備之所以不受待見,原因有四:一是產品線不豐富,一些品種只有一二款產品;二是國內缺乏醫療器械行業的專業人才;三是公司規模小,資金不雄厚導致研發能力不足;最重要的一點,是缺少對國有品牌的政策支持,很難進入國內三甲醫院。”上海聯影董事長俞曄珣向記者透露。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先進的國產醫療設備進不了大醫院、缺少用武之地,將帶來一些弊端。一方面,醫療設備研發周期長、投資大、風險高,如果國內企業辛辛苦苦研制出來的先進產品賣不出去,不但會嚴重挫傷他們的創新積極性,還會使企業因為無法及時回籠資金而舉步維艱,影響持續創新;另一方面,如果國產設備始終受到大型醫院冷落和排斥,將不利于國產醫療設備的技術進步和質量提升,進口產品的價格壟斷也難以打破,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支出,又讓廣大患者的醫療費用居高不下。
更多資訊請關注醫療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