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中國需要向機器人行業巨頭學些什么?

時間:2014-08-1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國產機器人與發達國家機器人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以前只能進口機器人,我們照貓畫虎開始探索,但產品的質量和壽命上不去,國際品牌知名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2013年,我國工業用機器人購買量再上新臺階,超過3.6萬臺,首次并且以“大比分”超過素有“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購買國。目前世界工業機器人平均密度為每萬名員工擁有55臺,而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僅為每萬名員工23臺,遠低于發達國家。如果中國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是一個天量級的市場。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考慮到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機器人價格下降等因素,預計未來1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空間將達7200億元至18000億元。

國產機器人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購買并組裝近3萬7千臺工業機器人,其中外資機器人普遍以6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幾乎壟斷了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行業領域,占比96%。而國產機器人主要應用還是以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為主,處于行業的低端領域。

國產機器人與發達國家機器人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以前只能進口機器人,我們照貓畫虎開始探索,但產品的質量和壽命上不去,國際品牌知名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如何突破核心零部件缺失之困

市場的熱捧難掩國內企業的尷尬。從2013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售情況看,跨國公司品牌占據絕對優勢,全年銷量達2.7萬臺,占總銷售量的74%。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機器人核心技術缺失。據了解,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包括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系統等4個部分,這4部分分別占總成本的22%、24%、36%、12%。現在來說,全球90%以上的精密減速器都是來自于日本的帝人、Harmonic兩家公司。而在我國,60%左右的伺服電機完全依靠國外進口,尤其是精度非常高的伺服電機,核心部件完全受制于人,直接推高了我國機器人產品的生產成本,降低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這影響了我國機器人的價格競爭能力。

在減速器和伺服電機方面,國內企業與國際巨頭相差巨大,日本企業在減速器和控制領域的主流技術方面布局非常完善,對關鍵技術的掌握占據絕對優勢,在同一個技術方向上為競爭對手留下的發展空間有限。這種情況對我國相關領域產生了非常大的威脅。一是對于各個關鍵技術的專利布局,中國企業難以加入關鍵技術研發的隊伍,難以全面提高自身的技術力量;二是中國很多企業技術實力較為薄弱,大部分企業可能成為日本企業的代工工廠,影響中國企業將更多的利潤用于科研創新。我們完全可以借鑒當年日本逆襲美國的專利網戰略模式,增加外圍專利的申請量,包圍核心技術,謀求以專利技術交換贏得一定的技術市場,從而積蓄技術能力,開展核心專利技術的研發,最終獲得核心競爭力。

在我國專利市場的突破并沒有帶來預期的市場表現。就我國目前的現狀而言,研發力量分散、產學研脫節、產業鏈闕如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報告,中國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申請人中,國外申請人均為企業,而國內申請人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及浙江大學則均為高校。研發主體集中在科研院所,不僅限制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最終也制約了技術創新。

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政策扶植也是一個重要的著力點。日本之所以成為機器人技術第一大國,與政府的扶持分不開。政府應建立完善的研發及產業化政策,建立有效的公共技術平臺以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功能部件的研究與突破,細化完善研發與產業化方面的激勵政策。

中國機器人面臨被拉大差距風險

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主要企業憑借既有的技術優勢,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的同時,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與國外的差距有進一步被拉大的風險。

首先,新一代智能機器人創新發展更加迫切。我國雖然在傳統機器人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但在信息網絡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結合方面仍然十分滯后,互聯網企業在發展機器人技術方面意識不強,尚沒有一家企業參與到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中來,這勢必造成我國機器人技術及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其次,外資企業與品牌擠占我國機器人企業發展空間。我國機器人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工業機器人缺乏品牌認知度,最大的機器人企業年產機器人僅有幾千臺,機器人市場基本被外資企業和品牌占據,瑞典ABB,日本發那科,安川、德國庫卡等國外知名企業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近90%。隨著國外機器人企業紛紛將我國作為生產基地,自主品牌生產企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

最后,機器人產業空心化風險進一步擴大。我國的機器人企業多為加工組裝,缺乏關鍵核心技術,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控制器等關鍵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使我國機器人的發展面臨加工組裝鎖定的產業空心化風險。

三人行必有我師行業先行者經驗值得借簽

韓國現代重工

與其他不少產業一樣,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市場規模未來幾年將達萬億級,但本土企業目前只分享到27%的市場蛋糕,其他都拱手讓人,令人為之扼腕。人們會問,我國工業機器人如何在困境中突圍,實現后發趕超?實際上,目前在工業機器人領域領先的國家中,不乏后來居上者,韓國就是其中一例。

亞洲制造業冠軍聯盟總干事羅百輝表示,作為亞洲重要的制造業國家之一,韓國制造業中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非常普遍,目前其機器人保有量在亞洲僅次于日本。而在整個韓國的工業機器人中,現代重工的產品占最大比重。除韓國市場外,現代重工的機器人產品大量銷往中國、丹麥、美國、俄羅斯、巴西等國。

現代重工上世紀80年代進入機器人領域,20多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從零開始的躍升,發展成為韓國最大、國際領先的工業機器人研制企業,其耀眼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現代集團旗下的下游產業——現代船舶和現代汽車的帶動。

從工業機器人的專利申請可以看出,現代重工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專利申請涉及汽車制造業,不僅涉及了整車制造4大工藝,還廣泛延伸到上游的各種總成、零部件生產領域。

目前,現代重工的機器人專利已逐步向其他領域拓展,用于電子產品制造領域的搬運機器人和潔凈機器人專利明顯上升。

同韓國一樣,目前我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也非常龐大。同時,下游制造企業也像現代重工一樣具備了一定的資金和研發實力。比如,經過多年發展,中國的自主品牌車企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實力。這些制造企業在向上游滲透的過程中,更應有意識地尋找中國工業機器人企業合作,自主研發和生產工業機器人產品。

因此,下游制造企業抓住這一機會,積極開展與上游產業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將不失為推動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技術整體升級的一個好辦法,更有可能成為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日本發那科

發那科公司被稱為日本模式的典型代表,發那科通過與美國通用汽車等下游企業合作,圍繞汽車自動化生產工藝及配套,從總裝機器人逐漸向焊裝、沖壓以及噴涂的機器人發展,逐步成長為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領先者。課題組專家認為,在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研發力量薄弱、核心技術缺失的情況下,合作是提高我國機器人研發水平的根本途徑。這種合作不僅包括產學研用的合作、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合作,也包括企業之間合作、成立產業聯盟等。

羅百輝指出,中國機器人企業應樹立全球視野,虛心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理性規劃投資和研究方向,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加強全產業鏈的構建,中國機器人實現“人機協作”走出國門,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