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儀器儀表行業是一個高速、平穩發展的行業,由于國家的重視和支持,近年來我國儀器儀表與測量控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不可否認,即便是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一樣存在很多問題。而德國工業4.0戰略的出現,似乎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全新的發展藍圖。德國“工業4.0”戰略為我國兩化深度融合指明了發展路線,其將為儀器儀表等制造業實現解困突圍。
“工業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其初衷是通過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大力推動下,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于2013年將“工業4.0”項目納入了《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項目中,計劃投入2億歐元資金,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隨后,德國機械及制造商協會(VDMA)等設立了“工業4.0平臺”,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表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德國政府認為,盡管德國擁有強大的機械和裝備制造業,但中國對德國工業構成了競爭威脅,美國也在通過各種計劃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因此,制定“工業4.0”戰略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德國制造的未來”。當前,正值我國大力推動兩化深度融合、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德國推行“工業4.0”戰略的理念、內容和做法等諸多方面,都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學習并給出積極回應。
“工業4.0”戰略愿景與要點
與美國流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說法不同,德國將制造業領域技術的漸進性進步描述為工業革命的四個階段,即工業4.0的進化歷程。
工業1.0——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通過水力和蒸汽機實現的工廠機械化可稱為工業1.0。這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是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了以工業以及機械制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
工業2.0——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在勞動分工的基礎上采用電力驅動產品的大規模生產可稱為工業2.0。這次工業革命,通過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的新模式。
工業3.0——始于20世紀70年代并一直延續到現在,電子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制造過程不斷實現自動化,可稱為工業3.0。自此,機器能夠逐步替代人類作業,不僅接管了相當比例的“體力勞動”,還接管了一些“腦力勞動”。
工業4.0——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未來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CPS)的智能化,將使人類步入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產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數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模塊集成,將形成一個高度靈活、個性化、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
更多資訊請關注儀器儀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