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000臺,約占全球總銷量五分之一,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其中,國產企業機器人銷售9500臺,占比25.67%。業內表示,國產品牌的接受度現在有所提高,但國外機器人降價搶市場令壓力大增。
昨日,國內230余家工業機器人廠商聚集在第二屆高工機器人產業高峰論壇共商發展大計。
不必盲目信賴國外品牌
“公司2013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600多臺,今年的銷售目標是500臺,目前已經完成訂單300多臺。”來自廣州數控的銷售經理李偉表示,公司在關鍵部位控制器、減速器都已經進行研發,成本可控,存在價格優勢。不過,在一些復雜的操作系統和解決方案上,還是需要用國外的關鍵部件,例如減速器,“減速機在我們的工業機器人中占的成本為50%”。
來自深圳的雷柏科技是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系統集成商,需要采購行業中的工業機器人。總經理鄧邱偉直言,自己的方案中基本100%是用進口機器人的部件,“我對國產機器人始終是開放的態度,但是目前還沒有廠商有信心拿產品給我們試用。”
比起盲目信任外來產品,鄧邱偉更強調產品的恰當使用。“有一批ABB(荷蘭工業機器人廠商)的工業機器人,我們拿來操作,結果一個月之后,機器人都死了,后來才知道,是馬達使用不當的原因。”
高工機器人董事長張小飛認為,目前國內的機器人需求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小企業,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并且能在一兩年之內收回成本,如果盲目追求高精度高參數的機器人而忽視性價比,那可能會出現“不用機器人等死,用機器人找死”的局面。
“最好的不一定最合適,一些經濟實用、針對細分和專業領域的機器人可以很好地滿足國內大多數中小企業的需求,不一定非要追求‘昂貴’的國際大品牌。”
“其實安川(日本工業機器人廠商)能干的90%我們也能干,但是,市場培育需要時間。”匯川技術運控產品線副總經理陳培正表示。
國產價格優勢遭遇挑戰
如果說過去幾年,國產機器人還能用性價比的標簽來吸引用戶,那么隨著國外工業機器人這兩年對市場的火速布局,這一優勢也快要流失。
“最近這幾年,國外的機器人廠商基本上每家都有一款非常便宜,用來搶奪市場,這可能是跟國內機器人的火爆程度有關。”李偉介紹。
數據顯示,在我國新增的工業機器人中,超過70%依賴進口。其中僅日本的FANUC一家,在我國市場的占有率就達到23%。2012年,日本FANUC和德國庫卡在華銷售增速均超過100%。而2012年本土品牌機器人的銷量只有3000多臺。對比內、外資機器人在我國市場的占比,國內自主品牌明顯處于下風。而且,國外機器人企業采用整機低價傾銷和提高維護備件費用的策略,打壓國產品牌,進一步占領我國市場。
“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商發現自己的產品缺乏明顯的價格優勢了。”一位國內機器人廠商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核心部件價格太高導致整機成本無法下降。
關稅制度也是影響價格的一個原因,“現在機器人進口都是免稅的,國內機器人廠商買的核心部件卻要收稅,這也是造成價格高的一個原因。”李偉說,在國內機器人才開始出現爆發性增長的時候,一場關于機器人本體的價格戰就已經開始了。
在資本市場上,更多的人看好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方向。“國外最好的機器人廠商都是在做集成,自動化集成是中國最有優勢的行業。”國信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朱海濤認為,未來十年,國內機器人行業將以20%~25%的復合增速增長。
張小飛也表示,“先把能做的做好,先做成規模,再形成性價比,然后融入全球化的供應鏈,不愁沒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