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新《環保法》正式出臺,新的"環境賬單"對于高耗能、高污染的包裝印刷工業企業來說無疑是寸步難行,要么轉型,要么退出市場,高耗能企業別無它路。然而,轉型之路并非易事,如何以最小的環境成本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擺脫困境,這成為新政之下包裝印刷企業面臨的新課題。
工信部提出2014年節能與綜合利用工作主要預期目標定為: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工信部副部長蘇波稱:"從工業化進程趨勢看,必須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實現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根據多家研究機構的預測,2014年,重工業同比增速仍可能快于輕工業,工業結構重化將繼續拉動工業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長,這將影響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的實現。
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的導向和環保意識的加深,就在新《環保法》出臺前后,全國不少地區已然開始著手對高耗能企業進行了"清理",以廣東為例,東莞879家重點用能單位收到了節能任務單,六大污染行業重點企業將按高標準達標或有序退出;河北石家莊也集中拆除了35家水泥企業;陜西省2013年共關閉了11家造紙廠,造紙廠已全部搬離主城區。不少專家表示,包裝印刷企業將是節能減排的下一個支點。
“陣痛期”的突出表現:微利時代到來
節能減排費用高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主任沈龍海算過一筆帳:根據國家有關部門提供的一份分析報告表明,到2020年,工業企業節能潛力超過三億噸標準煤。按一噸標準煤價格1200元算,工業企業節能潛力總計達3600億元。
但是,盡管工業節能的潛力巨大,節能減排、環保產業卻差強人意。市場空間很大,但社會的投資熱情并不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個'動力'。節能減排最大的限制因素是成本的問題,"例如紡織行業,本身一匹布就掙不了多少錢,再拿出多余的錢去做節能減排,這對它的影響非常大;對于玻璃行業來說,能源的成本甚至超過50%,若沒有財政支持或強制性改造,只能降低收益甚至虧損。"朱磊表示。
近年來,由于供求關系等市場因素的影響,印刷工價大幅下滑,特別是膠印印刷工價比1994年的政府指導價下降了50%——60%,導致生產經營越來越困難,利潤銳減。據2007年《中國印刷年鑒》資料顯示,2006年度統計的全國129家書刊印刷企業虧損32家,占24.8%。業內有關人士估計,全國書刊印刷企業實際虧損數在1/3以上,還有1/3左右的企業利潤為零或稍有盈利。包裝裝潢印刷企業的經營狀況也不樂觀,企業老總叫苦連天。種種跡象表明,印刷全行業已進入了微利時代。由于中小企業的實力遠不及大型企業,故受此沖擊的影響最大。
紙張價格飛漲
我國是世界上污染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每增加1個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倍。據中科院測算,我國對環境產生的污染和對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GDP的15%,這種情況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國家提出并實施節能減排的發展戰略。
制漿造紙行業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它的污水排放量約占全國污水排放量的10%——20%,居第三位。2006年6月6日國家發布了《國務院關于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造紙行業抓整治,減排環保,推進造紙行業結構調整和污染減排工作。據此要求,2007年我國造紙行業應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為230萬噸,實際上2007年下半年以來全國有1000家以上的中小造紙廠被勒令關停,造成紙張的產量急劇下降,出現了全國范圍內的“紙荒”。另外,一些優勢企業節能減排的成本劇增,進口木漿價格上揚,造成紙張生產成本的劇增。這兩種因素迭加,造成紙張價格的大幅上漲。
近一年來,圖書出版用紙價格上漲了20%以上。中小印企一般承印的產品,大多都是自己提供紙張原料的。若提高工價等于攆走客戶,故漲價對中小印企的沖擊要猛于大型企業。浙江省溫州市立邦印刷公司負責人說,2008年以來因為紙張成本的增加,公司一年的支出將增加上百萬元。
人力成本增加
2008年1月1日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是一部規范勞動用工關系的法律。大部分中小印企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沒有規范的勞動用工制度,任意延長工作時間;隨意侵占員工的節假日;不按法定程序簽訂公平對等的勞動合同;隨意辭退員工,并不予任何補償;不為員工購買和繳納各類保險費用等。這些都是違反《勞動合同法》的,必須予以糾正。
有人測算,實施《勞動合同法》以后,一個300人左右的小型印刷企業僅每年為員工支付相關保險費用就近70萬元,加上員工其他合法權益的落實,這個小型企業就可能增加人力成本逾百萬元。而大型印刷企業的用工制度相對比較規范和嚴謹,在人力成本增加方面的壓力相對較小。
產品結構單一
中小印企的產品一般是從彌補市場空缺起家的,產品結構單一,談不上多元化經營,而且規模小,可謂小本生意。當市場發生較大變化時,很難應對,不堪一擊。譬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型書刊印刷企業的印刷能力往往大于裝訂能力。許多創業者投資少量資金,買幾臺簡單裝訂設備,租賃少量房屋,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創辦了裝訂廠,為大企業解決部分裝訂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型書刊印刷企業經過技術改造,印裝能力基本匹配,不再需要裝訂協作,許多裝訂小廠紛紛倒閉。近一兩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教材發印時間嚴重推后,整個印刷周期比前幾年幾乎縮短了一半。這時候大企業的裝訂能力又顯得吃緊,需要外援,又為裝訂小廠的滋生創造了條件。但隨著形勢的變化,這樣的裝訂小廠必定壽命不會長久。
目前塑料購物袋,尤其是超薄塑料購物袋已成為“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國務院辦公廳早已發出通知,要求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一律不得免費提供。預計收費后陜西統計的300多家印刷企業,80%以上的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下,員工100人以下,只有幾臺陳舊的單色機、雙色機和簡單的裝訂機器,維持著簡單再生產。其中不乏一些中小企業也想通過技術改選和更新獲得長期發展,但資金匱乏,貸款融資又很困難。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
食品包裝印刷企業:節能減排的下一個支點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哲也指出,工業企業用戶推進節能減排工作阻力較大。他表示,工業產業整體低迷、盈利微弱,多數企業在此方面的投入十分被動。
一個事實是,雖然政策層面頻頻加碼,但我國節能減排的進度始終落后于計劃。專家表示,目前國內提供節能、減排、環保服務的企業在技術和解決方案層面仍面臨著多重挑戰。首先,解決"點"而忽略"面",大部分企業提供局部節能,而沒有考慮整體的節能減排需求,導致最終的節能減排效果不突出;其二,走入"為了減排而減排"的誤區,不考慮工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成本壓力,推薦和上馬高成本的節能減排解決方案,企業難以承受;其三,節能和減排不能同時兼顧,往往出現"能效提高但排放依舊"或"排放降低但生產成本大幅提高"的尷尬境地;其四,方案千篇一律,個性化定制不足,不能做到針對企業個體,從生產工藝、結構等根本環節上做統籌考慮。
系統解決方案為工業節能減排帶來新突破
工業節能減排面臨的緊迫性與困境,為節能服務行業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據報道,近年來我國節能服務企業呈現爆炸式增長,據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提供的報告顯示: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從2012年底4175家增長到2013年底的4852家,增幅為16.22%,節能減排領域正從藍海變為紅海。
但與規模上的迅速擴張相比,節能減排環保產業在做"強"方面則稍顯遲緩。專家認為,如果要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首先,從單一的節能減排服務公司向提供系統服務的綜合能源服務公司轉型,從能源供應、到生產線應用、到后期運維、到智能數據匯總控制,系統考慮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方案;其次,加強技術創新,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或知識產權,占據產業鏈的高端;再次,了解工業企業節能減排的客觀需求,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量身定制系統解決方案,為耗能企業既能解決環保壓力,又在其能夠接受的成本范圍內。
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補貼力度的加大,分布式能源并網發電政策的逐步開放,節能增效技術的突飛猛進,能源利用理念的深入,以及系統的解決方案的成熟,都為整個包裝印刷工業企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保障。而對于工業節能環保產業,朱磊表示,市場很大,服務商需要走差異化路線,下一步比拼的將是技術、品牌和服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