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作為東莞的核心支柱產業,一直以來都是吸收就業的主力軍。日前,智通人才連鎖集團數據研究中心對東莞近800家制造業企業進行了問卷調研,結果顯示,有超過七成企業認為2014年招聘難度比2013年大,還有超四成企業認為員工流失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主要壓力,有近六成企業招聘主要針對人才流失進行補員。
43.37%企業稱人才流失壓力大
據智通人才連鎖項目負責人介紹,本次調研采取現場問卷調研的方式進行,針對東莞市制造業企業,涉及電子信息、電氣及機械制造、紡織服裝、家具、玩具、造紙及紙品、食品飲料、化工等八大制造類行業,調研共收集有效問卷506份。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64.46%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認為面臨的最主要壓力來自招聘難,其中員工流失也成為企業人力資源部門面臨壓力的重要表現,占比43.37%,其次是分別來自工資成本上漲、季節性用工變動以及其他等因素,分別占比30.72%、10.24%和7.83%。
“機器換人”的優勢
截斷、傳遞、沖壓、成型、檢測……在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億實業有限公司的彈條車間,生產線上的機械手重復著一個個簡單的動作,一根通紅的鋼條十幾秒之內就變成了高鐵扣件的零部件。
2012年,晉億實業從德國引進彈條自動化生產線。憑借這一“機器換人”,公司減少了三分之二的用工人數,同時機械手的定位誤差只有0.1厘米,精確度較人工有了大幅提高,產品不良率降低了30%以上。
類似的變化還發生在嘉興的許多企業里。對天之華噴織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堅強來說,剛剛過去的蛇年春節是他最舒心的一個春節,因為既不用擔心節后用工荒,也不用愁產品銷路。而這一切變化都緣于企業實施的“機器換人”。2012年,天之華從日本引進了24臺自動化渦流紡紗機,加上前道引進的德國進口設備,如今每6臺紡紗機只需要1名工人看護,工廠開足馬力只需51名員工。工人的勞動強度降低之后,也更愿意留下了。
引進機器人的裨益在三一重機的快速發展上也可窺一二。《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市場發展趨勢及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07年,兩臺機器人現身三一重機生產線。此后,企業銷量突飛猛進,機器人隊伍也隨之壯大。在三一重機臨港產業園中,就能看到200多臺機器人各司其職,忙著切割、焊接、涂裝或者涂膠等工作,個個都是以一當五的好手。
機器人替代人工的效益在佛山富惟汽配有限公司更為凸顯。這家廣州本田的老牌配件商,近年來一直謀求打入一汽大眾的一級供應體系。去年一汽大眾首度公布其南海生產車間應用800多個機器人的消息后,富惟也從下半年開始加快了自動化的步伐。
富惟汽配的董事張守治算了筆賬,以前沖壓環節大概需要40個工人,機器人加入生產后能節省了一半的人力,但產量卻增加了一倍,“盡管前期總投入要過千萬元,但隨著單位時間效率的提升和人力成本的降低,估計3-5年內就能完全回本。”
原來靠人工生產,受工人的工作狀態和水平影響,廢品率難以有效控制,這讓企業在出貨時容易陷入被動,而機器人則能最大限度減少廢品的產生。“目前我們能很穩定地把廢品率控制在1.2%左右,基本可以做到機器人從事某一工序的時間相當于人工最大產出的時間。”陳舞琴說。
有了機器人的參與后,管理人員對生產的分析也能更準確地“對癥下藥”,因為人為原因被排除后,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往往就與模具或生產方式有關,這樣就方便企業對原有設備和生產方案進行及時維護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