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與自動化合作才不會被淘汰

時間:2014-05-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目前,以機器人、人工智能、三維打印、在線協作制造等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具有更高智慧的機器正在進化,機器將能夠比人類更廉價地完成越來越多的工作,人類智能也遭到越來越大的挑戰。

機器替代人工的腳步確實越走越快。工業革命以來,蒸汽機、電動機、內燃機的發明和改良,使機器在提供動力方面遠優於人力和畜力。而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進一步提高了機器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使其在重復性、程式化的工作上,擁有比人更為優越的精確度和穩定性。半熟練工廠工人、銀行柜員等越來越多的工作被機器取代。

然而,從機器產生以來的歷史來看,機器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一方面,機器長於按既定規則做事,卻弱於直覺反應、推斷以及復雜溝通和創造等能力,而這些正是人類的強項。另一方面,機器在替代人工的同時,不斷創造出新的產業和就業崗位,促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斷演變。例如,機器人取代大量藍領工作,但同時也創造出機器人設計、生產、安裝、運行、維護等方面的崗位。實際上,工業革命至今的經濟發展已表明,機器和自動化并未造成失業率大幅上升。

從某種角度說,自動化普及對于就業崗位的維護也有正面作用。如果不能持續創新、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對一個企業而言,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對一個國家而言,則會由於喪失產業競爭力而失去更多的就業崗位。隨著近年來勞動力工資、土地價格和商務成本的持續快速上漲,發展中國家以低成本為基礎的國際競爭力正在被削弱,通過引入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設備,不僅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保持成本優勢,而且能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和精致化程度,帶動產業的轉型與升級。而且,用機器替代人工也是應對老齡化社會、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的有效途徑。

當然,盡管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力,進而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但機器并不會自動惠及每個社會成員。獲益的是機器的擁有者和使用者,而那些被機器替換下來的勞動力則不得不接受更低的薪資,甚至陷入失業和貧困。應對自動化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就需要調整社會再分配結構,將機器帶來的生產力提高所創造的財富,以公共物品的形式回饋社會,比如給失業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進行再就業培訓,使失業者適應新的工作崗位等。

目前,以機器人、人工智能、三維打印、在線協作制造等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興起,具有更高智慧的機器正在進化,機器將能夠比人類更廉價地完成越來越多的工作,人類智能也遭到越來越大的挑戰。對此,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在《與機器賽跑》一書中提出了應對自動化的處方:只有與機器合作,人類才能夠在與機器的賽跑中獲勝,而不是被機器所淘汰。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器視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