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重慶川儀總廠——挺起民族儀器儀表工業的脊梁

時間:2008-05-30

來源:重慶川儀總廠有限公司

導語:重慶川儀總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川儀),是以工業自動化控制裝備、智能化儀器儀表、工程應用軟件、IT功能材料、混合專用集成電路等為主體的國內最大儀器儀表研發及產業化基地

編者按:重慶川儀總廠——挺起民族儀器儀表工業的脊梁,今年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正是對重慶川儀最好的詮釋。 重慶川儀總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川儀),是以工業自動化控制裝備、智能化儀器儀表、工程應用軟件、IT功能材料、混合專用集成電路等為主體的國內最大儀器儀表研發及產業化基地。作為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的主體企業和核心企業的重慶川儀,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231634萬元,利潤總額13848萬元。重慶川儀產品品種、經營規模、綜合能力等在行業中處于龍頭地位,是中國機械工業100強、中國電子信息100強,國家首批創新性試點企業、全國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行業10強”、全國重合同守信用單位,被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譽為“中國民族儀器儀表工業的脊梁”。今年榮膺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正是對重慶川儀最好的詮釋。 技術創新:打造行業領軍企業 效益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前提,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創新活動,是市場拉動和技術推動兩者的匯聚點。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重慶川儀和當時很多國營企業一樣,技術開發嚴重脫離市場、脫離生產,看似研發成果不斷,但真正形成產品并賺回真金白銀的卻不多,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就更少了。在經營質量每況愈下的窘境中,重慶川儀領導班子痛定思痛,找準突破點,戰略性地提出必須把經濟發展轉軌到依靠科技進步上來。時任總經理、現任董事長的向曉波親自擔任技術中心主任,組織制定和實施企業科技發展戰略,重新定位技術中心的根本任務和新技術、新產品的發源地、孵化器的主要功能,從領導班子、組織結構、資源配置、人才聚集、激勵政策等方面做出了系統的調整和加強。重慶川儀自主核心的攻關和中長期戰略性產品的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視和有力支持,創建并鞏固了技術開發體系、工藝質量保證體系、技術管理為支撐的“三大體系”;組建了以技術帶頭人、首席工程師、首席專家為主體的“三個層面”骨干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以技術創新為本的科技進步平臺。 好的技術必須有好的商品作為載體,才能形成強勁的競爭力。重慶川儀注重技術創新與市場開拓的對接、技術和營銷的合拍,推行技術人才參與營銷領域,重在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商品化。將鞏固擴大現有市場、培育和發展未來潛在市場作為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據了解,重慶川儀在全國和國外市場設立了63個辦事處,除開拓和維護市場的功能外,還承擔了獲取成果應用的第一手信息、捕捉用戶潛在需求的任務。正因為具備了這根敏銳的觸角,重慶川儀領先一步,在產業調整與戰略規劃等方面始終走在了行業的前列。重慶川儀開發項目達到技術設計與工業設計同步、產業化與商品化同步。老產品由于轉型及時,并未受到明顯沖擊,以智能變送器、電磁流量計、超聲波物位計等為代表的一批新產品,準確成功地切入市場,很快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代表工業自動化尖端技術的大型工程技術解決方案,則使企業在整體經營層次上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通過多年發展,一舉甩開了眾多國有、民營競爭對手的追趕步伐,成為國內最大綜合性儀器儀表研發與制造基地。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的工業產品在制造技術上與國際產品并沒有多大的差距,但是在高精度傳感器方面比較落后,尤其是核心技術有不小的差距。國內不少企業大多采取CKD或SKD的方式進行組裝,在整個產業鏈條上所占比重十分有限。為了挺起民族儀器儀表工業脊梁,在核心技術層面上,重慶川儀堅持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道路,把創新能力放在戰略地位來思考,秉承“技術創新為戰略服務、為市場服務”的宗旨,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開發,制定并實施以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及軟件為主體,以IT專有集成電路、IT功能材料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產品發展戰略;在強強聯合上,重慶川儀堅持“以實力求合作”的原則,相繼與世界儀器儀表行業巨頭聯姻,走出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目前,重慶川儀30%的產品技術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自主研發用于核電站核島部分,起中樞神經作用的過程控制系統儀表—P300系統,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核壟斷,成為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第一家進入核電領域的制造企業。 人才強企:打造高新技術人才隊伍 傳統制造業在管理上更多關注的是勞動力層面,而不愿意在研發上投入較多的財力和物力。因此,研發人員的作用往往也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流失現象比較嚴重。作為傳統國企,重慶川儀在這方面也曾吃過不小的虧。 “未來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經歷了幾起幾落的波折后,重慶川儀逐漸領悟了經濟領域中的“人才”之道。 據悉,重慶川儀積極推進經營管理者和科技人才隊伍的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使公司博士、碩士及本科以上的高級研發、銷售和管理人才,達到公司職工總人數的13.5%。 二流的企業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潤,一流的公司追求的卻是創造利潤的團隊。重慶川儀按照“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關鍵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的方針,率先在行業推行首席專家制和首席工程師制,形成了技術帶頭人、首席工程師、首席專家的骨干人才隊伍,并于2002年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平臺。相應層面的技術人才分別承擔了不同層次的項目研發任務,形成了“人人有事干、個個干勁足”的積極氛圍。 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不僅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要發掘人才的潛能,使人有所用,人盡其能。重慶川儀加強對在職員工的在崗培訓,將專業技術人才送到高等科研院校進行培訓,對只要考上研究生以上學位的在職員工,企業將首先支付一半的學習費用,對畢業后回到企業,將支付剩余的一半費用。如今,這批人才大多已經成為企業內部各個領域的骨干力量。實施“人才興企、人才強企”戰略,為企業創造出一系列的豐碩成果,近3年來,共完成153項新技術項目,其中國家級重點項目21項,獲得24項專利,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40%以上 創造和諧企業:讓職工分享改革成果 民主是企業科學決策和調動廣大員工積極性的重要保證,是保持企業活力和快速發展的推進器。 據了解,重慶川儀堅持中層干部任命由相關領導和部門根據工作需要進行推薦后,須經過征求群眾意見和組織部門考察等公示程序,然后再由黨委常委會討論決定。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干部人選,一律不上黨委常委會討論。企業形成了重大問題必須上職代會等重要會議制度,自覺形成兩個必須:決策前,必須充分體現尊重民主權利的原則,表決沒有通過的事項決不出臺實施;決策后,必須充分體現依靠員工的原則,表決通過后,及時予以實施。 據悉,重慶川儀在國家調控的工資總額范圍內,實施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貢獻分配相結合,建立了以崗位工資為主體,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內部分配制度。2001年,企業首席專家年薪就超過了10萬元,現在,重慶川儀旗下的一些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的收入也超過總公司領導的收入。對關鍵科研人員,則分級實施較高的崗位工資,并與開發產品所實現的銷售收入掛鉤實施一定的獎勵;對銷售人員實行業績考核制度,依據業績定位;對一線職工,實行月月加薪制度,只要職工在當月超額完成任務,就實行加薪,如果沒有完成任務,則不加。靈活的激勵機制改變了以往國企的工資制度,形成了“工作日日改進、收入月月加薪、企業年年發展”的長效機制,人均年收入增長10%以上。良好的機制,不但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到企業,也使一些原先另謀高就的職工又回到了重慶川儀。 如今,“產業報國,造福員工”的企業宗旨和“以人為本,物競天擇,傳承創新,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正在廣大員工中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成為重慶川儀構建和諧企業的精神動力。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