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有競爭力光伏企業的老總聊天,談及當前企業毛利率不能達到與需求快速增長相適應的理想狀態,認為問題源于光伏產能嚴重過剩。這代表著業內不少人士的看法,不久前“365光伏電站投資及金融峰會”上甚至有產能過百GW之說,呼吁限制產能。對此,筆者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關鍵的是,認識的偏差會否帶來決策的偏差才是值得重視的事情。
筆者以為,造成這種認識偏差的原因在于,把光伏產業整合遠未結束與光伏產能必然供大于求混為一談。
在完全市場化產業,產業整合期內一般表現為供大于求,由于市場作用是合理供求的唯一要素,產業整合與合理供求成為因果呈現正向同步關系。此時,有競爭力企業的毛利率主要受需求增長因素影響;在非完全市場化產業,由于市場和政策共同作用,產業整合與合理供求可以是相向同步而行,也可以是相向不同步而行,甚至可能是反向而行,即由于補貼政策力度加大,需求迅速增加,非市場因素的作用短期內遠遠大于市場因素,其結果一定是供求加速合理,產業整合速度延緩甚至停滯。此時,有競爭力企業的毛利率主要受產業整合因素影響。當前的中國光伏產業正處于這樣一個時期。
光伏屬非完全市場化產業,這決定了中國光伏上、中游產業難免出現一個經濟學怪相:在當前,一邊有競爭力光伏企業滿負荷生產,一邊毛利率達不到應有水平;在未來數年,供求已經合理,甚至出現結構性的供不應求,毛利率仍舊達不到應有水平。問題主要不是出在供求比例,而是出在中國光伏產業整合不力。具體分析如下:
其一,需求增加,供求加速合理和有競爭力企業市場占有率日益提高應當出現的結果分析
全球光伏組件供求變化情況是:2011年是70GW:27.5GW,2014年應是65GW:48GW,在短期內供給不會大幅增長,需求每年不會低于10%增長水平的前提下,到2015年即可能達到供大于求20%的合理區間;中國有競爭力光伏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變化情況是:已經從2011年時的40%,提高至2013年的50%,并且還在加速提高。按照這一發展軌跡,有競爭力光伏企業的毛利率理應快速增長。
其二,需求增加,產業整合進展不力必然出現的結果分析
舉例一家本該破產的、規模在百兆瓦以上的光伏中游企業變化情況:2011年底至2012年底,企業幾乎處于停產狀態;2013年部分恢復生產;2014年大部恢復生產。但這僅僅是在以覆蓋電費、員工工資為定價標準前提下進行的代加工經濟行為,這種定價方式在中國光伏上、中游無競爭力企業中絕非個別現象。按照這一發展軌跡,有競爭力光伏企業的毛利率增長自然是緩慢的、不合理的。
顯然,把有競爭力光伏企業毛利率提高不力,歸結為前一種發展軌跡是解釋不通的。進而此時將決策的發力點確定為控制產能,則無疑是大錯特錯了。當前,提高有競爭力光伏企業毛利率的發力點在加大產業整合的力度。
2011年開始的全球光伏產業整合,在市場環境成熟的國家已經基本完成,在我國遠未完成,不但停滯不前,甚至有所倒退,這嚴重影響著有競爭力企業和國家的競爭力。三年來,那些無競爭力光伏企業就像過了期的狗皮膏藥不但揮之不去,甚至伴隨14GW建設目標的提出又死灰復燃,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幫助下生命力甚為頑強,難以清除。
清除這種現象不力,是因為市場之手失靈。加速清除這種現象,要么等待市場之手的自身恢復,要么借助非市場之手來修復市場之手。這個非市場之手就是:國家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準入標準,不給無競爭力企業任何競爭機會,把他們加速送進“火葬場”。在非完全市場化產業,這種做法是成立的,也是必須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