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包裝飲用水新國標的出爐,過往千奇百怪的名號和名目繁多的飲用水標準有望走向“大一統”,但新國標中對于生產用源水標準的放松,也讓業界產生新的擔憂。短期內,飲用水市場競爭可能進一步加劇。從長遠看,市場格局整體應趨于平穩,長線、拉鋸性的競爭還將是飲用水市場的主流和常態。
由國家衛計委辦公廳公布、正在征求意見的國家標準——《〈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意見稿將除天然礦泉水類以外的所有包裝飲用水都納入統一標準,還提出不得再使用“飲用礦物質水”(下稱礦物質水)名稱。
這被認為清晰地將加工包裝水和天然礦泉水作出了區分,一旦新國標得以通過,所有的生產礦物質水的品牌企業都將面臨著調整的風險,礦物質水喪失的市場份額,極有可能會被天然礦泉水來填補。
按照最新包裝飲用水新國標征求意見稿,過去千奇百怪的名號和名目繁多的飲用水標準有望走向“大一統”,飲用水企業也將迎來新的考驗。
剔除“pH值”、“菌落總數”
過往千奇百怪的名號和名目繁多的飲用水標準終于有望走向“大一統”了。事實上,征求意見稿之前,混亂不清的飲用水標準曾多次成為制造紛爭的根源。此次意見稿由浙江省衛生監督所牽頭,中國飲料工業協會、舟山市衛生監督所等組成的起草組對GB19298-2003《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準》及GB17324-2003《瓶(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標準》進行修訂。
在飲用水中添加人工礦物質類的食品添加劑,起不到任何作用,技術上完全沒有必要,安全上根本沒有長期監測與風險評估。并建議立法禁止在飲用水中添加食品添加劑。
另一個突出的改變是,pH值指標和曾困擾水企多時的“菌落總數”在意見稿中被刪除。
一直以來,市場上常見的飲用水都強調“弱堿性”,但意見稿指出,pH值對消費者健康無直接影響。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也未提出pH值基于健康的限值。
pH值是飲用水水質綜合指標,對于瓶裝水來說,是表征礦物質含量的一個指標。飲用水中的礦物元素對長期飲用的人群是不可或缺的。我國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已設定了pH6.5-8.5的要求。因此,pH值不在包裝飲用水安全標準中設定是可以的。
而對于“菌落總數”,國際瓶裝水協會、美國及日本均未提出要求。菌落總數不太重要,細菌有好有壞,空氣中也會有細菌對水二次污染。但并不是所有條款都沒有爭議。據了解,生產用源水是一個內部爭議頗多的條款。
意見稿將源水改為“來源于地表、地下或公共供水系統的水”,增加了地表水。這被認為是標準的放松。而原標準中,原料用水應符合GB5749《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是以自來水標準為基準線的。
更多資訊請關注供水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