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與一位上市公司的高管聊天,談到以往一家典型的制造業企業往往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做到十幾億的收入規模,而近兩年,不少新模式的企業往往通過幾年的時間,就成為了幾十億、甚至上百億規模的企業,這給經營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家帶來了很大的思想沖擊。典型的新模式企業是小米,2010年才成立的企業,在2011年推出第一款硬件產品,2012年的收入規模就達到126億元,2013年收入規模超過300億。
是什么使得小米能夠上演爆發式的增長呢?小米模式的成功因素有很多,網上也有很多的分析文章,小米有經驗老到、深諳互聯網的管理團隊、形成了清晰的產品定位、通過良好的互動形成了大批的“米粉”,加上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在競爭極其慘烈的手機行業中,獲得了可觀的收入與利潤。
我們認為在這些因素中,最核心的是兩點:首先,理解客戶、挖掘、滿足客戶需求。在互聯網時代,企業與用戶之間的阻隔被消除,在產品設計、研發、生產、甚至售后,企業可以隨時與用戶保持溝通,獲取用戶的反饋,及時提供軟件的更新、以及在下一代硬件上的完善。這使得小米聚集了千萬的“米粉”,共同為小米出謀劃策,為小米的品牌代言,形成了良性互動的生態圈。其次,高效產品供應鏈的支撐。小米公司沒有生產硬件的能力,但是通過組織架構創新、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基本實現按需定產,加快資金周轉速度與庫存周轉速度。行業普遍的庫存周期在2-3個月,而小米僅有10天;在實體渠道銷售的品牌往往有較大的應收賬款,而小米是現款現貨。
從中可以看到,基于互聯網發展的思維是小米走向成功的核心。此前網絡上沸沸揚揚的格力小米10億豪賭,在媒體的渲染下,成為了傳統制造業與互聯網下新制造業模式之間較量。
這是否意味著傳統的制造業只能坐以待斃,束手就擒了呢?
我們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是否具有互聯網思維是核心,無論是傳統制造出身的企業家,還是IT行業的新銳,只要理解互聯網、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理解用戶需求、不斷完善用戶體驗、形成高效的從研發、生產到銷售的鏈條,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就能夠在互聯網時代屹立不倒。
傳統的制造企業,尤其是行業的龍頭,往往在產品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上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通過憑借自身積累多年的品牌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用戶群體,如果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得更多消費者的信息反饋,與用戶互動,從原來只關注銷售業績轉向關注用戶體驗,就能夠形成自己的品牌生態圈,更好的服務于品牌用戶。
互聯網對于制造業的改造,不僅僅是與消費者的互動,背后需要企業家對于整個企業的管理體系、生產體系、銷售體系進行系統的改造,使得企業形成快速響應用戶需求的能力,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多樣化的產品,滿足差異化的需求。在這些方面,海爾內部已經進行了很多創新性的、富有成效的改革,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制造業龍頭,在互聯網的大潮中也能大顯身手。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