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打車軟件被多地叫停后,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應用“人人快遞”近日也被地方監管部門亮紅燈。隨著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顛覆和沖擊越來越凸顯,“攪局者們”頻頻被叫停的命運引起公眾關注。
面對互聯網環境下不斷涌現的新業態、新產業,監管部門如何在嚴格“把關”的同時為企業留出創新空間,“市場之手”和“政府之手”該如何協調?
人人快遞被叫停
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又引起爭議:手機打開一款名為人人快遞的應用,只要快件的起始點和你當天的行程吻合,就可以馬上搶單,順路帶個快件送到目的地,就能得到10元到40元不等的報酬。
湖北省郵政管理局近期叫停了人人快遞在湖北的快遞業務經營活動。該部門市場監管處負責人表示,《郵政法》明文規定,從事快遞業務必須取得經營許可證,人人快遞在武漢沒有經營許可證,“自由快遞員”也沒有任何資質,明顯不符合相關規定。
人人快遞被叫停,是當下諸多互聯網環境下的新產業模式面臨的普遍困惑。此前,在“滴滴”和“快的”競相燒錢提高對乘客的打車補貼之際,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門出臺規定,早晚高峰時段嚴禁出租車使用打車軟件提供約車服務,廈門、鄭州、武漢等地亦出臺新規,緊急叫停出租車開車搶單。3月13日,央行發文暫停支付寶、騰訊計劃推出的虛擬信用卡產品,以及條碼(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
另外一些“攪局者們”也面對著日益尖銳的輿論爭議和傳統行業的集體責難。在規模突破5000億元之后,阿里巴巴推出的理財產品余額寶受到“抬高社會融資成本”等指責。
“新業態、新產業來勢洶洶,傳統監管模式遭遇挑戰,而新的管理模式和行業秩序又沒有方向,這是當前互聯網產業與傳統行業、監管部門矛盾爆發的核心所在。”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說。
顛覆性改變引發爭論
與以往技術創新被普遍認同迥異,這一輪互聯網經濟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傳統行業帶來了顛覆性改變和巨大沖擊,主管部門出手亦引發爭論:是維護監管秩序的必要之舉,還是保護既得利益的借口?
防控風險,是監管部門叫停的最主要理由。央行給二維碼支付“亮黃牌”的原因,也是認為其突破了傳統業務模式,其風險控制水平直接關系到客戶的信息安全與資金安全。
公共利益,則是衡量互聯網創新的另一架天平。如多地叫停打車軟件,認為其存在私自變相加價收費、行車途中接單或降低行車安全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影響了出租汽車行業公平、公正的運營市場秩序。
但在另外一些人看來,互聯網“破壞性創新”對傳統利益格局帶來的巨大撼動,才是這一系列尖銳爭論的根本原因。以余額寶為例,其把“小散戶”的錢“團結”起來投資銀行同業存款,銀行的吸儲成本從0.35%的活期利率飆升至5%甚至更高,利潤空間被壓縮,并面臨存款搬家的挑戰。
“互聯網摧毀了以信息不對稱獲取利益的盈利模式,使信息流動變得更公開、透明,依靠信息壟斷的商業模式變得難以生存。”復星集團CEO梁信軍說。
“這些‘攪局者’的本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下互聯網代表的信息生產力。雖然不是每個‘攪局者’都會成功,但這個趨勢不會因為幾個叫停而改變。”姜奇平說。
規范管理同時應留下更多創新空間
“攪局者”野蠻生長,挾帶著創新的力量,也帶來風險隱患和秩序失范。面對新生事物的不完善,如何在創新與規范、效率與安全之間尋求平衡點?
萬象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肖風認為,市場主體在創新,走得太快的話監管者必須要把你拉回來一點。創新的過程中最后一定是走到某個邊界,監管最后不能容忍的,這就是底線和平衡點。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等業內人士則建議,互聯網經濟涉及數以億計的用戶和千千萬萬企業的利益,出臺政策應該“開門立法”,讓各方利益公開博弈。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洶涌而來之際,“行業本位”的監管思路往往會對其他產業帶來負面影響。
此前,央行針對第三方支付監管的征求意見稿曝光后引發強烈市場反響,“單筆一千元、全年一萬元”的轉賬限制,被認為將對中國電子商務行業帶來巨大打擊。
業界同時指出,面對互聯網經濟這樣全新的事物,沒有成熟的發展模式和監管準則可遵循,各方應理性探討、冷靜溝通。面對尚不熟悉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主管部門在密切防范風險的同時,可以設置一定的觀察期,把選擇權交給市場。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