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閔行正在搭建的“閔行區公共政策傳感平臺”,該平臺將把區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區干部、企業負責人中將有2000余人變成“傳感器”,指向“無效公共服務”。
公共政策好不好?正在搭建的“閔行區公共政策傳感平臺”,有望給出確切答案。據閔行區消息,專事公共政策評估的這一平臺將于年內啟用,屆時全區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區干部、企業負責人中將有2000余人成為“傳感器”,在公共政策制訂之初就接收到政府部門提供的有關信息,并即時反饋意見;政府將據此決定該項政策的出臺結果,不妥的政策可以當即叫停。同時,閔行區大聯動中心也將在年內啟用“流水號”管理系統,忠實記錄事務受理解決全過程。
“傳感器”與“流水號”,均直指政府公共服務中易被忽視的環節——“無效公共服務”,這也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閔行區著力根治的“毛病”。政府一廂情愿制訂公共政策,曾是許多地方的通病。區政府研究室一位負責人介紹,閔行區曾就一項針對困難人員的民生補貼政策聽取相關人員意見,令職能部門意外的是,不少與會者當場告訴政府,這筆錢根本花不到“刀刃”上。細加推敲后發現,政策制訂的部分環節出現漏洞,導致政策即便推行也難以貼肉,甚至成為新的負擔。
而成立數年的區大聯動平臺,在后臺集中諸多職能部門、形成一門式受理的同時,也暴露出缺陷:某一事項可能需要幾次向平臺反映,卻缺乏統一的跟蹤機制。市民如果打入3次電話,每次都需要將問題原委從頭說起,辦事效能大大降低。
“要公開我們跟群眾接觸的點,找到有效公共服務和無效公共服務的案例,找到政府反應慢、拖延、反應質量水平差的一個個點。”閔行區委書記孫潮在談及踐行群眾路線時就此表示,向“無效公共服務”開刀,正是呼應群眾對政府的嚴格要求。
此前,閔行區已在全國率先試行公共政策制訂前評估工作,一年間推進9個區級層面的單項政策評估和1項政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對涉及超過1000萬元的重大財政支出或政策對象超過1萬人(戶)的重大政策,區里還明確評估步驟。評估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第三方機構人士等參與,在政策出臺前充分討論,個別尚不周全的政策即被叫停。
此番新增的“傳感平臺”,則是評估機制的升級版。據介紹,閔行區將在全區范圍內選取一批有典型代表性的企事業單位、村(居)委、社會組織、社會熱心人士,以及各街鎮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大聯動中心、代表委員聯絡站、信訪辦等設置“傳感站點”,公共政策制訂完成后即啟動“傳感”,通過網站、移動終端等方式向“傳感器”們發送有關信息并展開征詢,形式包括填寫實名調查問卷、線上征集意見、線下召開座談會等;點對點的反饋意見均將被后臺收集分析,并作為政策評估的重要依據。
而大聯動平臺中的“流水號”,則將全程記錄政府部門的辦事效能。根據設計,案件一經受理即生成可供查詢的流水號,反映人或當事人在收到流水號1個工作日后,即可上網查詢案件承辦部門、辦理時限等信息。區政府除明確涉事部門首問責任制外,還將啟動督查機制,對流水號中發現的超時、辦理不力等現象及時督查;納入流水號管理的事項辦理情況,也將納入政府部門的效能考核。
“誰積極、誰推諉,都一目了然。”閔行區區長趙祝平表示,此舉有望倒逼政府部門提升面對群眾的辦事效能;流水號系統中積累的大量數據,也將為政府公共決策提供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