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8日,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關于《中國藥典》2015年版通則(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通知中稱,目前國家藥典委組織相關專業委員會已完成了通則(附錄)編制及編碼的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1月通過國家藥典委員會的藥典論壇向全體藥典委員征求意見。
由中國醫藥報刊協會主辦的“藥品標準體系建設與藥品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在本次會議上,國家藥典委副秘書長周福成就2015年版《中國藥典》的修訂思路進行了介紹,他指出:“2015年版《中國藥典》修訂思路時表示,藥品最重要的特性是‘安全、有效、均一、穩定、可控’,因此,藥品標準的制定工作要建立系統考慮的基本理念和思路;藥典是法典,我國要健全以《中國藥典》為核心的國家藥品標準管理體系,強化國家標準的導向作用,促進藥品質量提高。”
通過《中國藥典》2015年版通則目錄及增修訂內容,可以看出,2015年版《中國藥典》增訂了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擬)新增了拉曼光譜法、超臨界流體色譜法、臨界點色譜法等儀器測試方法;同時還增訂了農藥殘留量測定法、黃曲霉毒素測定法,(擬)新增了抑菌效力檢查法、組胺類物質檢查法、中藥材DNA條形碼分子鑒定法、元素形態及其價態測定法等方法。
藥品質量控制是我國醫藥產業持續發展和用藥安全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國陸續出現了一些區域性和特定范圍的藥品質量和用藥安全問題。其涉及到的藥品研發、生產工藝改進、原料使用、藥用輔料添加、運輸和儲存等諸多環節,都不同程度地與藥品標準相關聯,因此,藥品標準毫無疑問是保障藥品安全的關鍵。
今年1月,我國首次頒布的《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要求:經過5年努力,藥品標準和藥品質量大幅提高,藥品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藥品研制、生產、流通秩序和使用行為進一步規范,藥品安全保障能力整體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藥品安全水平和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滿意度顯著提升。《規劃》在主要任務與重點項目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國家藥品標準,實施國家藥品標準提高行動計劃,全面提高仿制藥質量。
為了保障藥品安全,我國在藥品標準制訂方面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相對于2005年版《中國藥典》,2010年版《中國藥典》大幅度增加了藥品標準收載量,并進行了較大范圍的標準修訂。例如,從2005年版收載的3217種藥品標準,增加到2010年版的4567種,其中新增品種1386種,修訂2237種,并去掉了不適應需求的36個品種。
新版《中國藥典》注重體現中藥特色,表達中藥特點:重視中藥材與中藥飲片標準;大幅度增加符合中藥特點的專屬性鑒別技術的應用,例如,顯微粉末鑒別技術廣泛使用,薄層色譜鑒別技術、一測多評技術、多指標成分定量以及特征和指紋圖譜技術的有效運用等。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藥品標準的科學性、有效性與實用性,從而也杜絕了由于標準的缺陷而出現劣質產品。
在2010年版《中國藥典》的基礎上,2015年版《中國藥典》的修訂思路進一步強調藥品的“安全、有效、均一、穩定、可控”,不過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更多資訊請關注儀器儀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