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智慧城市現狀
智慧城市,相信大家對這個話題一定不會陌生。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整個行業的進步,世界各國均已提出智慧城市的口號,而早在2008年,IBM便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旨在將電力、鐵路、公路、建筑、供水等各種物體實現彼此連接,形成物聯體系,然后再將此體系與現有互聯網整合,實現人類與物理系統的集中。
而與"智慧地球"關系密切的物聯網、各種云概念等,更是成為科技大國定制發展的戰略性部署,自2009以來,美國、歐盟、日本和韓國紛紛提出本國與之相關的發展策略,各國均想通過此項戰略,完善各國基礎設施,整合可再生資源,節能減排、環保等智慧城市下的基礎項目。
在我國,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在積極推動有關智慧城市的項目。工信部在2012年便啟動了智慧城市的試點,主要以電信運營為主體,在2013年的1月和8月,住建部又先后兩批公布了共193個智慧城市試點,再到今年3月16號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其中再次提到智慧城市建設。
由此可見,我國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旨在期望通過智慧城市的建立,解決城鎮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契機刺激經濟發展,實現產業化轉型。
因為世界各國,對于智慧城市項目均處于"試水"階段,并沒有一套完善統一的標準,各國都志在通過自身的發展,建立統一的標準,來確立自己在該領域的主導地位。因此,對于國內各大企業,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能夠與世界先列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來爭奪該領域的霸主地位。
智慧城市發展遇到的問題
在過去的100多年中,全球都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遠在1900年,全球僅有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當時百萬級人口的城市僅為12個,而到了20實際中葉,全球城市人口達到30%,再到2008年,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如此之快,也使得建設智慧城市成為迫切的渴求。
另據資料顯示,到2050年將有7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有80%的GDP來源于城市,同時城市也將消耗80%的能源,如此集中的產出與消耗,再一次證實了建設智慧城市的重要性。2014年,城市信息技術的開銷高達1000億美金,如此誘人的市場,勢將吸引更多的企業駐足。
而建設智慧城市主要有三大用途,優政、興業、利民。優化政府政策,改善企業發展情況,為老百姓謀福利。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城市服務水平,滿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城市居民不僅是智慧城市的使用者,同時也是智慧城市的受益者。
智慧城市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綜合體,通過對公共信息、交通、醫療、教育、公共安全、能源、環境等信息的整合,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現狀,為市民提供更加滿意的生活環境,為市民的生活與健康提供基礎保障。
小城鎮的"智慧"戰略
在我國,小城鎮的崛起與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以前為建鎮初期,鎮鄉比例僅為1:24;到"八五"期間,新型小鎮稍具雛形,由1953年的14.92%上升到80%以上;再到"九五"以來,小城鎮進入規范化發展階段。
而小城鎮的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小城鎮規模較小,看似便于管理其實不然,由于規模偏小很難產生規模效益,以至于導致城鎮功能發揮受到影響,發展空間難以擴展,科技力量嚴重不足。因此,如何發展小城鎮已然成為我國需要面臨的一大問題。
而發展城鎮首要從政府服務、公共服務、文化建設三個方面入手,強化公共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建設家鄉的鄉土情懷。針對城鎮各自特色,堅持產城融合,促進智慧轉型。加強智慧醫療與保健項目、校園安全項目,優化資源配置,改善教育與衛生的公共服務進程。
通過城鎮化"智慧"發展進程,提供便捷、方便的現代化生活,改善城鄉環境衛生,塑造更加強勢的生活環境,極大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
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城鎮化"智慧"建設,大到世界科技強國的"智慧地球"戰略,小到"智慧農村"的改善,無不體現著科技帶給人類生活的變化。"智慧城市"的建立不僅僅是口號,更是實實在在的改善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智慧城市更是為了實現城市協調發展與適合人類生活的城市形態。
更多資訊請關注樓宇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