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力資源效能管理的根源在于回歸科學管理與提升員工職業素養。
現在企業內普遍存在的人力資源顯形浪費,如大材小用、無價值和非熟練的工作行為;隱形浪費如小材大用、潛能被抑制、知識不共享、管控成本太高等,根源就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企業科學化管理水平不夠和員工職業化素養不夠。
員工職業化包含三個層次。
第一是專業化。專業化是職業化的前提,沒有專業的知識和專業技能,就不能說是一個職業化人才。專業化就是“學有專長,術有專攻,以此為生,精于此道”,一輩子就在這一領域鉆研下去,做到與眾不同,且能夠靠這技能安身立命。所以說,職業化的第一個層次是專業精神。
中國企業員工為什么專業化程度不高?歸結原因有四個方面:第一,個人沒有把專業化作為立身之本、生存之本、發展之本。第二,社會上“官本位”的傳統思想還很濃厚,真正靠一門手藝吃飯的人還得不到普遍的尊重和認可。第三,企業內部職業發展通道還很狹窄,靠一技之長生存的人在企業內往往發展受阻。第四,大學里的教育主要是知識性而不是技能性的,使員工專業化程度“先天不良”。
職業化的第二個層次是職業精神。現代企業的通用職業精神應包含五個方面的特質:敬業、責任、合作、學習、創新。這五個方面今天仍然是中國企業員工要補的功課。
職業化首先體現為敬業度。敬業的前提要樂業,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而很多人不熱愛自己的工作首先是因為他干的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此外,一些人的自我認知與企業需求、企業對他的認知存在偏差,總覺得自己能力發揮受阻而頻繁跳槽。不敬業的第二個原因是由于企業缺乏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存在人崗不匹配、收入分配不公平,或者是過度鼓勵內部競爭破壞了員工的敬業度。
第二是責任感。職業精神的重要內涵是具備職業信仰,能夠主動承擔責任,有對自己負責、對客戶負責、對老板負責的強烈責任感。基督教里講“勤奮工作,努力工作是上帝委派給我的職責”,稱之為“天賦責任感”。現代職業人應有這種天賦責任感。
第三是合作精神。很多中國企業是在機會主義條件下成長起來的,所以習慣于個人英雄主義;不合作、搶功勞,三個和尚沒水吃。而職業化的內涵之一就是團隊精神、合作精神。華為倡導“狼性”,其實是在強調要像狼群那樣有高度的組織性和合作精神。
第四是學習。職業人最大的特點是終生學習,具備“空杯心態”,不自滿、不自我封閉,把持續學習、終生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第五是創新。職業人應有自我批判能力、自我超越的意識,真正的職業人都有一種謙卑、謙虛心態,能自我批判,對自我有正確認知,知道自己的能力缺陷所在,知道應該學習別人的什么長處。
具備職業化素養的現代職業人應該是這樣的一種人:把工作作為一種樂趣,把承擔責任作為天賦使命,把合作精神作為在組織中生存的方式方法,把學習當做一種生活方式,把創新與自我超越作為一種人生追求。
職業化的第三個層次是職業倫理與職業道德規范。職業人對自己要有道德約束和行為底線,知道哪些能干,哪些打死也不能干。“會計不做假賬”,“想當官就別發財”,這就是對職業人的基本職業倫理要求。職業人應對職業規則有深深的敬畏感,始終堅守職業道德規范,建立起自己的職業信用。
以上是對員工的職業化要求。而企業也要承擔起培育員工職業化的責任。具體而言,首先是要選對人,選對人意味著正確地認識人、正確地評價人。在此基礎上要關注人才長期的成長和發展,要加大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對人才的投入要優先投、舍得投、連續投。其次,企業家和各級管理者要承擔起人力資源管理的責任。第三,各級管理者自身的職業化也是引領員工職業化的前提,管理層要從超級業務經理轉化成能帶隊伍、培養人才的職業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