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若要評出中國最“苦”的行業,加工制造業可謂“當之無愧”。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人民幣不斷升值,歐美市場的需求依然疲軟,這些因素共同作用,蠶食著制造商的利潤空間。但其中最讓制造商頭疼的,莫過于“用工難”、“用工貴”。江蘇一家服裝代工廠的負責人表示,一個工人的平均工資已經漲到3000多元,而出口訂單量和價格卻沒有同等比例的上升,兩頭擠壓下,企業想多賺點錢,變得越來越難。
然而,相比人力成本,近年來機器人的成本卻在不斷下降,性能也在不斷提升,機器人的性價比優勢日益凸顯。以焊接工種為例,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如果按照4000元算,一臺焊接機器人目前售價15萬左右,一般能抵3個工人,基本和人力成本相當。而且機器人的使用壽命至少3到5年,成本優勢就更明顯了。
與此同時,機器人還能夠在惡劣、危險以及重復等特殊、不宜于人工作的環境中工作,具有人工勞動力所不具備的優勢。例如,三一重工長沙工廠使用的噴涂機器人,就解決了工人在危險有毒環境中的潛在健康風險,這也是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首個使用噴涂機器人的案例。
近年來,在汽車制造、焊工作業等領域,大量“機器人員工”已經被引入。與人類相比,出現在一線生產崗位的機器人操作更準確,具備更高的承受力,并且帶來了成本降低和技術進步。在山西晉煤集團的車間里,“機器人車工”的現場作業已經頗為熟練,生產出來的產品少有瑕疵。晉煤集團的工作人員表示,與人類相比,出自機器人車工之手的產品質量更加穩定。而早在2011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就對外宣布,將在未來3年研制百萬機器人,用于協助人類進行一線生產,這些機器人可應用于拋光、打磨、噴漆等諸多崗位。
數據顯示,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機器人開始進入工業領域。從目前看,全世界60%的機器人出自日本,尤其是高端機器人。作為機器人新興市場的中國、東南亞、印度等國家和地區也出現顯著增長。隨著近年來工業機器人在電子信息產業以及建筑、采礦等領域應用的不斷擴展。據預計,未來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速有望達到25%左右,用于物流、搬運的移動機器人每年增幅將不低于20%。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