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深入落實《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標和任務,發揮科技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緩解資源環境約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支撐引領作用,全面推進2014-2015年節能減排科技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日益凸顯,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節能減排的要求日益迫切。與此同時,國際上圍繞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的博弈愈發激烈,綠色貿易壁壘日益突出,發達國家紛紛搶占節能環保、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等未來發展制高點。面臨新的形勢,節能減排科技創新工作也存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部分高效節能減排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尚未完全掌握,一些自主研發的節能環保裝備性能和效率不高;二是技術集成不夠,裝備成套化、系列化、標準化水平低,難以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三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科技創新對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節能減排效果不顯著;四是鼓勵科技創新和成果產業化的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服務推廣市場機制亟待完善。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核心技術突破以及關鍵技術集成,大規模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裝備和新產品,進一步依靠科技創新推進節能減排。
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國家能源安全、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戰略需求為導向,緊密圍繞節能減排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典型區域節能減排科技需求,攻克重點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加大關鍵領域技術集成應用力度,提升節能減排相關產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的大規模應用,堅持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升節能減排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有效支撐國家“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圍繞工業、能源、交通、農業、建筑、資源環境等相關領域節能減排和優化升級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等重點行業能源梯級利用、源頭減量化、資源循環利用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突破交通運輸工具的燃料利用效率、輕量化、尾氣污染物削減等關鍵技術,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小型分散污染物處理等技術研發,加強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推進再生資源利用、生活垃圾和污染能源化資源化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研究。
大力推廣高效清潔煤炭鍋爐技術、燃煤污染物一體化控制技術、流化床污泥焚燒爐、燒結煙氣復合污染物脫除技術和設備、餐廚垃圾預處理成套設備、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穩定化處理設備、膜生物反應器、選擇性催化還原氮氧化物控制、生物質基材料開發技術及設備、船舶壓載水處理裝置、應急用多功能移動式高溫固廢處理設備、高效細顆粒物凈化技術、中小工業鍋爐煙氣一體化凈化裝備、重金屬脫除及回收裝備、高效內燃機技術及排放控制技術、工業化保障型住宅設計與建造成套技術、基于吸收式熱泵的大溫差集中供熱技術、污水源熱泵技術等。
抓好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研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創新能力,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節能減排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強地方節能減排科技隊伍建設,增強地方節能減排專業人員的科技能力。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取得重大創新成果人才的獎勵力度。
將節能減排作為優先領域納入雙邊或多邊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框架,并作為科技援外的重點領域,深化研發、示范、標準、能力建設及政策等方面的合作。有針對性地參與節能減排領域的國際組織和國際研究計劃,鼓勵并支持我國科學家和科研管理人員在相關國際組織及國際研究計劃中任職,牽頭或承擔重要的研究或管理工作。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及主要行業節能減排等領域關鍵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及聯合研發。
更多資訊請關注供水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