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袁亞非的一席話引起了工商界人士的共鳴,他說:“去東南亞、非洲等建鐵路、高速公路等等都有廣闊的市場。”“對外投資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關鍵。我國有那么多外匯儲備,為什么不鼓勵對外投資,去占領國外的資源和市場,反過來拉動國內的經濟。”
記者間注意到,印度近日也有報道稱,近期中國提出一個規模達到3000億美元的對印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計劃,占印度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30%。目前印度方面正猶豫不決。報道稱,這筆投資的金額已超過日本,成為單個國家對印最大投資。
那么,去印度等國投資基礎設施究竟存在怎樣的機遇?有哪些風險需要克服?為此,記者采訪了部分專家及工商界人士。
大門敞開仍須小心翼翼
事實上,印度渴望中國投資已久。早在2011年初,印度駐上海總領事戴思銳就對中國工商界宣布,未來五六年,印度將投資近1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涉及鐵路、公路、港口、機場、地鐵、電力等眾多項目。另有資料顯示,從2000年4月到2013年12月,中國提供的資金只占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0.15%。日本的投資額則約占7.3%。
這種對中國投資的渴望在印度工商界反映尤為強烈。印度商工部長夏爾馬曾表示,他熱切期待中國企業投資印度的電力、通訊、港口、道路等基礎設施部門,印度政府將投入空前的1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有技術、有能力的中國企業來說,將會是一個誘人的商機。
印度工商聯合會主席薩羅杰˙波達在新加坡對媒體公開表示:“我們歡迎中國企業來印度投資!”“中國在印度所有領域的投資都是受歡迎的,中國企業可以投資印度的制造業,在特別經濟區內投資。不過,我們最歡迎的還是對印度基礎設施的投資。”印度塔塔集團執行總監哥帕拉克里希南表示:“‘印度與中國之間無法合作’的看法早已過時了!”
而對于投資印度基礎設施,一些國內企業早已有所涉及并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他們最有發言權。石懷瑋是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公司的一位業務主管,他對中華工商時報表示:“印度渴望得到中國投資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印度的基礎設施薄弱,急需大量資金投入;另一方面,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當地銀行銀根緊縮,業主從銀行貸款融資十分困難。而中國則不同,外匯儲備雄厚,流動性充足。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工商界自然渴望得到來自中國的投資。”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石懷瑋所在的公司由于得到了國內銀行雄厚的資金授信的支持,很順利地抓住了機遇,以市場融資的方式拿到了在印度的投資項目。至于投資收益,石懷瑋表示,已在運營過程中不斷地體現出來。
石懷瑋同時強調,總的來說,中國國企在印度的投資依然是很艱難的,因為由于歷史原因,印度人對于外資電廠主要還是認歐美的。對于中國企業來說,由于印度文化的特殊性,因而導致與其政府和業主很難打交道。比如,印度對于中國投資的電廠在排放標準上要求十分苛刻,必須達到行業優良的標準才允許其投產,而對于當地企業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另外,在稅收政策上也并不優惠。
石懷瑋還提到另一種困難是,工作簽證難辦是當前中國企業在印度面臨的最大障礙。一些在印公司的中方員工由于得不到工作簽證,只能工作一段時間回到國內,然后再辦簽證繼續飛赴印度。如此循環,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物力。
總的印象是,印度人對中國人存有提防心理,對于合資企業,中國投資方很難控股,只能參股。而在波黑、約旦等國家情況則大不相同,中國投資方可以取得合資公司的控股地位。
鑒于上述情況,同時著眼于在印度的長遠發展,中國企業目前只是小心翼翼地進行摸索和嘗試,沒敢大步向前。石懷瑋所在公司在新德里和孟買都設有辦事處,盡可能多地雇傭當地人才,聘請法律顧問,在服務客戶方面不敢馬虎,從而積極穩妥地探索電力運營的空間和本土化運營的道路。
機遇挑戰并存的印度電力
電力是一個國家很重要的基礎設施,現代工業、信息行業、能源供應、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充足的電力供應。那么,印度目前的電力發展情況如何?石懷瑋表示,印度目前各個邦電力供應不足,經過高速發展后,印度電力仍然遇到發展瓶頸。例如,2010年才投入使用的德里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外觀相當豪華氣派,規模號稱世界第六,但某中國記者團在候機的過程中卻曾遭遇了長達3小時的停電事故,斷電導致機場安檢和電腦系統全部癱瘓,大批旅客滯留。
不過有理由相信,經過前幾年電力發展的低谷,在今年完成印度大選后,印度電力建設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高峰。印度電力建設將進行深刻的結構調整,政府將引導電力建設向高效節能的大機組及風電、光伏發電、核電新能源方向。
那么,中國電力投資在印度將有哪些優勢、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石懷瑋表示,中國電力設備和工程服務仍具有物美價廉的綜合優勢,但面臨日韓電力設備和工程服務的降價競爭威脅。印度業主對中國電力設備的評價整體還是不錯的,中國機電設備以物美價廉的性價比優勢得到很多業主的青睞,也成為很多業主的首選。不過,中國機電設備整體可靠性不足,維護成本高,整體效率低,也成為詬病對象。而且中國機電設備與機電設備總承包質量休戚相關,相互影響,負面影響雙向傳導。
石懷瑋以他所在公司為例,試圖說明中國電力公司在印度正面臨十分良好的市場表現和發展前景,他說,該公司從2003年左右開始進入印度電力市場為印度業主提供EPC服務,持續10多年為印度業主提供了9570MW的電力建設EPC工程服務,并且繼續執行和開發新的電力工程項目。多年來,印度市場業務在該公司有關業務中占非常大的份額,基本經歷和抓住了印度電力井噴發展的前十年,并且一直在研究和持續跟蹤印度的電力發展和發展形勢評估。
該公司在印度多年的電力建設中,品牌影響越來越大,該公司建設的電站工程在工程質量、工程進度等方面得到業主高度評價和肯定。新的形勢下,除提供業主高品質的總承包工程服務外,還積極拓展了為業主融資服務及部分股份投資,而且正在從提供工程服務向提供工程下游——電站長期運行維護服務發展,逐漸從電力建設商、設備供貨方向電力投資方、電力營運商轉變。
雖大猶慢的鐵路公路網
印度基礎設施狀態差,是人們對印度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市建設的普遍共識。從道路交通、電力建設、城市建設等基礎設施方方面面,都呈現出發展緩慢,發展困難等局面。然而,記者查閱商務部網站資訊獲悉,印度鐵路為最大國營部門,擁有世界第四大鐵路網,鐵路總里程達6.46萬公里。公路運輸發展較快,是世界第二大公路網,公路總里程達469萬公里。總里程排名如此名列前茅,發展緩慢又何從談起呢?
對此,記者任彥的一席話作了十分生動形象的說明:印度的火車體系是英國人給引進來的。現在印度有很多的鐵路系統還是英國人那個年代留下來的,都100多年了。這個100多年陳舊破舊的鐵路系統一直沒有得到更新和反修。而印度的人口日益增長,印度經濟發展也非常快。所以對鐵路需求量大增,這樣就造成整個超負荷運轉,時不時出現脫軌事件。這個現象在印度也是比較普遍的,主要就是鐵道系統比較老化,現在需求比較大。
石懷瑋根據自己在印度多年工作生活的經驗,也作了說明:印度鐵路網總體而言發展尚可,雖然在速度上與中國的高鐵無法比擬,但運輸壓力并不大,通常可以滿足百姓出行的需求,那種車頂上到處爬滿旅客,列車經常出軌的現象并不時常發生,只是在朝圣期間才偶然一見,這種情形多發生在慢車上。
至于公路網,雖然總里程不短,但單條公路的里程卻十分有限,斷斷續續的,城際之間缺乏公路連接,因此出行十分不便,也在客觀上增加了鐵路運輸的壓力。印度人似乎有一種“基礎設施饑渴癥”,舉例來說,美輪美奐的泰姬陵是所有訪印游客的觀光必選地,但連接首都德里和泰姬陵所在的阿格拉市的公路路況卻相當成問題,200多公里的路程,汽車竟然要開5個多小時,游客為了一睹泰姬陵芳容,不得不面對往返顛簸十小時、身心俱疲的苦惱。另外,印度的公路質量和管理水平都很差,也是導致處處交通擁堵的原因。印度急需改善這種狀況,因而恰為中國資金提供了投資的機遇。
然而,在看到機遇的同時,風險也不可小覷。根據印度法律,但凡修建公路遇到大面積民房拆遷時,就得啟動各種十分繁瑣和漫長的民主程序,導致工程建設舉步維艱。一旦遇到這種被動局面,也沒有什么捷徑,只能遵守當地法律,尊重當地風俗,慢慢疏通。
偏見中的期盼和疑慮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就總體而言,印度由于其國內基礎設施的薄弱和滯后,已嚴重阻礙其經濟的發展,因此迫切需要引進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投資,希望中國增加對其資金匱乏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但由于其傳統觀念的偏見作梗,因此往往對中國人存有提防。而中國投資商也十分看好對印度基礎設施的投資前景,對鐵路,特別是鐵路電氣化、高鐵等尤其感興趣,此外,還把污水處理和隧道建設列為自己可以向印方提供大量專業技能幫助的領域。但是由于擔心投資回報率,中國的公司對打開錢包保持謹慎。這正是阻礙雙方投資合作的心結所在。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