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向大氣、水和土壤污染“宣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為自己成為“戰斗”中的一員而感到振奮。
由曲久輝牽頭、6位環境專家組成的科學小組最近提出了一項大膽探索——用5年左右,建設一座面向2030-2040年、具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污水處理概念廠。
盡管概念廠目前仍處于設計階段,但曲久輝和他的團隊信心十足。他表示,這個概念廠將擁有高水質、低能耗、資源回收率高等理念,并融入到社區里,“這是中國未來處理污水的方向。
小組成員之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余剛說,近30年來中國在污水處理上成就巨大,但現存的污水處理已呈現了多種不適應,例如高能耗、低回收等。
此外,藥物、化妝品等新型污染物逐漸增多,這些“看不見的敵人”很可能隨著生態系統的循環再次進入人體,長期攝取將對子孫后代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概念廠提出了解決新型污染物的方案。
這個概念廠,只是中國民間應對水污染的一次新嘗試。
雖然水污染不像大氣污染如影隨形,水的問題,可能比霧霾更嚴重。生活污水、工業排放、農業面源污染,導致一些地區“有河皆污”。
中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國際經驗表明,這個階段是水污染危機的高發期,也是修復水生態的關鍵期,一旦錯過這個機會,將會付出極為高昂的治理代價。工業廢水中很多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比生活污水更甚,其中重金屬可能會導致畸形兒和人體基因突變。超過2000家企業都有違規排放廢水情況,很多企業還反復違規。
治理水污染所剩時間無幾,在下一個“霧霾式”危機爆發前扭轉局面,已成為社會各界共識。
實施清潔水行動計劃,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推進重點流域污染治理、要讓所有農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解決水問題的部署,引起兩會代表委員們的強烈共鳴。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2月公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送審稿)》顯示,這項計劃投入金額預計達2萬億元,規模高于大氣污染防治的1.7萬億元。
近日,中國全面啟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問責,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等指標將作為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和領導班子綜合考評的重要依據。
打贏“治水戰”,除了政府出重拳,還需要公眾齊心奮力。
治理水污染,不僅要加強政府監管、推進環境公益訴訟,還應確保環境信息公開,給違規排放者施以壓力。按照環保部要求,國家重點監控的1.5萬多家企業,應在今年開始通過環保部門網絡公布排污信息,但迄今大多數地方的數據仍然缺失。
現行水價“嚴重偏低”,無法反映各地水資源狀況和企業污染成本,導致污水處理動力不足。中國水治理極為復雜,可能需要20到30年才能見效,但也不排除短時間內在某個區域實現扭轉,一旦取得突破并加以普及,中國污水治理的未來并不悲觀。
更多資訊請關注供水環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