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顯示,從2012年7月《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案》上路至2013年10月底期間,日本國內導入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中、已開始進行發電的設備達585.2萬kW,發電量相當于6座核能發電廠。其中,已開始進行發電的太陽能設備達567萬kW、占整體比重高達97%;生物質發電為11萬kW、風力為7萬kW、地熱為0.1萬kW。
據報道,針對2014年度的再生能源收購價格,且因目前民間投資過度集中于太陽能發電上,故經產省可能將連續第2年調降太陽能收購價格,另一方面則將對海上風力發電新設優惠價格、以刺激投資,地熱發電、中小型水力發電及生物質發電的收購價格則預估將維持不變。
2013年7-9月期間日本太陽能電池內需出貨量較去年同期跳增2.3倍(成長230.9%)至207萬4,637kW,已連續第22季呈現增長,出貨量超越2013年Q1的173萬3,977kW創季度別史上新高水準。就內需出貨量來看,日本住宅用太陽能電池出貨量較去年同期成長21.0%至53萬9,977kW;大規模太陽能發電廠等非住宅用太陽能電池出貨量暴增752.6%至153萬4,064kW,占比達73.9%。
大型光伏電站建設如火如荼
2013年日本的百萬瓦級光伏電站建設繼續保持了2012年的火爆勢頭。即便2013年4月收購電價由42日元/kWh降至37.8日元/kWh,這種勢頭仍然沒有停止。在2012年7月~2013年3月底的9個月內,日本非住宅用途光伏發電系統的裝機容量僅為70.4萬kW,而在2013年4月~7月底的4個月內,裝機容量竟然達到了169.1萬kW。
盡管2014年4月以后的光伏收購電價備受關注,但2015年以后的價格同樣令人關心。日本相關法律規定,“自實行之日起三年內,制定采購價格時,應特別照顧到特定供應者應當獲得的利潤”。也就是說,三年之后,自2015年7月以后的某一時間起,價格方面的“照顧”將不復存在(該法律同時規定,“在認為必要時,可以每半年、在該半年開始之前規定采購價格及采購期間”)。
2013年11月投入運轉的“鹿兒島七島百萬瓦級光伏電站”。輸出功率規模約為70MW。如果光伏發電收購價格大幅下滑,估計也會要求光伏電站的建設成本進一步降低。構成百萬瓦級光伏電站的太陽能電池模塊及功率調節器等也必須降低成本。也許是看準這樣的時代必將到來,在太陽能電池模塊的低成本化方面走在行業前列的美國FirstSolar于2013年11月宣布正式涉足日本市場。
FirstSolar在迄今生產的CdTe型太陽能電池之外,還預定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生產結晶硅型太陽能電池。其結晶硅型太陽能電池的特點是,采用了其收購的風險企業TetraSun公司開發的銅布線技術。能夠以低成本制造高效率結晶硅型太陽能電池單元。光伏電站建設成本一直高于歐美的日本市場在2014年,旨在實現低成本化的動向將會越發活躍。
啟動率不足1成
截至2013年10月底,FIT設備認證狀況。在光伏發電設備數量方面,住宅用途為499,715套,非住宅用途為196,271套;在非住宅用途中,1兆瓦以上的設備為3060套。其中,已啟動的設備分別為402,600套、75367套及625套。從輸出功率來看,住宅用途為2041,691千瓦,非住宅用途為22,490,402千瓦,非住宅用途中,1兆瓦以上的設備共14,087,008千瓦,其中,已啟動的設備分別為18,308,620千瓦、3,826,632千瓦及1,079,743千瓦。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1兆瓦以上的百萬瓦級光伏電站建設較為遲緩,已啟動的設備從輸出功率來看,還不到設備認證量的1成。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