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的出現讓科技世界長出了感應功能靈敏的“四肢”。衣食住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在這一新型科技設備的幫助下,變得越來越智能。
從微軟游戲機Xbox的體感設備Kinnect,到可以跟蹤人運動情況的Fitbit和各種監測人體活動的可穿戴設備,甚至是可以無線操控的空氣清新器,人們的生活在這些新型科技設備的幫助下正變得越來越智能。
而說起幫助這些設備發揮作用的重量級舵手,傳感器不可忽視。觸摸傳感器、圖像傳感器及氣體傳感器等正以讓人大開眼界的方式全方位入駐我們的生活。
運動保健方面的傳感器是目前最為火爆的研究之一。日本臼田綜合研究所面向可穿戴設備,開發出了重量僅為2克的三位運動傳感器。該傳感器被設想可以用來構筑使用大數據的健康增強系統。通過這種傳感器,可以收集用戶的跑步距離、步數和姿勢等,并使用藍牙將信息發送到智能手機等設備上。
在今年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上,美國TAOWellness公司展示了配備壓力傳感器的小型終端。該終端內置運動傳感器,可作為活動量計使用,經藍牙與智能手機連接,可幫助用戶計算所消耗的卡路里等。
關于人體活動的研究對于汽車業而言也是一個重要命題。利用多種傳感器將有望測出駕駛員的生理狀態及身體動作,使汽車控制系統得以識別并輔助駕駛員擁有更好的駕駛體驗。
指紋識別則成為傳統智能手機出奇制勝的法寶,蘋果公司的iPhone5S便擁有指紋傳感器,用戶可以毫不猶豫地安心使用這個裝置以解鎖設備,無需鍵入密碼,甚至還可以用這個名為TouchID的指紋傳感器授權在蘋果商店進行的購買行為。而HTC也已經推出集成指紋傳感器的大屏智能手機。
小器件也有大玩法
伴隨人們對傳感器的關注度持續飆升,各種新奇的衍生技術也不斷出現,并產生了各種業內合作。日本村田制作所便在今年1月底宣布,利用此前收購的芬蘭村田電子公司的電容式MEMS技術,開發出了新型氣壓傳感器。計劃通過移動設備將這一技術用于導航系統及人類活動監控系統等。
日本的科學家還開發出了旨在使用電子昆蟲構成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燃料電池。去年,日本電波工業展示了使用石英晶體振蕩器的生物傳感器,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檢測出病毒感染等。
去年9月,德州儀器發布了可將線圈及彈簧用作感應式傳感器的電感數字轉換器,可用于家電、車載設備、工業設備及醫療器械等廣泛領域。
對于生產活動而言有著重要作用的機器人同樣需要這種小小的電子器件。近日,美國科學家便用數百個傳感器研制出了供機器人使用的“電子皮膚”。借助“皮膚”傳感器收集的信息,機器人可以利用所謂的觸覺來識別周圍的情況,找出最佳的活動路線。
此外,傳感器同樣是構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傳感器的幫助,電梯將在有人乘坐時才會啟動,幫助節約能耗。而那邊紅綠燈上的小黑盒子,可以給附近盲人手中的接收器發送信號,以便提醒其已臨近路口。
市場規模高速擴容
智能生活將生活中的各種物品串聯在了一起,物聯網的壯大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根據IDC的預測,全球物聯網市場的規模將在2017年由2013年的5.4萬億美元增至7.3萬億美元。而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等一系列新型生活方式的崛起,為傳感器帶來產業鏈淘金機會。其中包括MEMS傳感器等,作為產業鏈上游技術的核心,原本用于汽車、智能手機的MEMS傳感器系統開始強勢進入可穿戴設備領域。
據研究機構ResearchandMarkets的數據,2013年全球消費電子用傳感器的市場價值為152.7億美元,并將以9.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擴張,在2020年達到292.5億美元。
這種熱點的擴散在全球范圍內都有著足跡。在中國,本周剛剛結束的全國物聯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便指出,要按照“需求牽引、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原則,著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傳感器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
而越來越多的科技業巨頭已經注意到其中的商機。來自歐洲的指紋技術公司Finger-printCards開發出了觸摸指紋傳感器,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卡爾斯壯曾表示,“2014年至少會有七、八家廠商推出帶有觸摸感應器的智能機。”該公司計劃與多數手機制造商達成合作協議。
研究機構GrandView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圖像傳感器的全球出貨量有望達到30億,從2014年到202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7%,而全球這一市場的價值在2020年將達到120億美元,亞太地區將成為增長最快地區。而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醫學圖像傳感器市場的價值到2018年將為107.5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84%。2013年的出貨量為16億個,到2018年將達到30億個。
作為創立了7家傳感器相關風險企業的資深人士,Fairchild半導體公司MEMS與傳感器解決方案部門副總裁亞努什·布里澤克被很多人稱作是“傳感器之父”。去年,他和領導傳感器網絡的先驅——美國伯克利傳感器和執行器中心、現任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學院院長阿爾伯特·皮薩諾等人共同決定發起這一設想。
根據他們的計劃,世界各國的設備及系統相關企業將建立起一個每年使用1萬億個傳感器的社會。這相當于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消費150個傳感器,是目前需求量的約100倍。他們設想為現在與傳感器無關的事物可以配備傳感器,實現使所有事物均可和ICT聯系的世界,例如在藥片里加入可以自動溶解的傳感器等。
在這一設想誕生之初,全世界已經有了35億個傳感器,而2007年,這一數字還僅僅只是1000萬個。
根據思科的數據,到2020年,連接至互聯網的物品數量有望達到500億,占全球物品的2.7%。而連接成本將在2012至2020年間以25%的復合年增長率遞減。
這成為亞努什·布里澤克開展這一計劃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稱,“這可能是電子器件史上最大的生意。”
布里澤克指出,除了物聯網,還有很多方面助推了傳感器的需求,其中包括數字健康重新定義了醫療產業、地球中央神經系統試圖對全球環境污染、地震、海嘯、天氣預報和石油勘探進行預報等。此外,許多公司正在試圖衡量人類的心情、感覺及情緒。
例如現在正在開發的技術之一是看著你的臉便可以讀取你的心情。多家公司都在研究使用多種類型的傳感從你的身體和神經系統中提取的情感,如光學圖像處理、從聲音中提取信息,或從你的神經系統中提取信息等。
日本媒體曾援引慶應義塾大學理工部電子工學科黑田忠廣教授的話稱,人們首先迎來質的發展的將是“大數據和小型傳感器”時代。繼工程工作站時代、PC時代、手機時代后,這個時代將為半導體帶來質的飛躍,而這個時代的到來時間或是2015年。
報道稱,可穿戴產品的一個最新趨勢是在內部融合數據收集和傳感器,并且將具有大量計算的算法卸載到云中,或集群中,利用云計算的超強能力實現智能化。而傳感器將迅速發展的原因包括以傳感器為首的電子部件的用途偏向于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傳感器在社會基礎設施領域的潛在需求高漲以及信息通信技術行業想利用更多的數字數據。
傳感器的出現讓科技世界長出了感應功能靈敏的“四肢”。衣食住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將在這一新型科技設備的幫助下,變得越來越智能。
衣食住行各個擊破
從微軟游戲機Xbox的體感設備Kinnect,到可以跟蹤人運動情況的Fitbit和各種監測人體活動的可穿戴設備,甚至是可以無線操控的空氣清新器,人們的生活在這些新型科技設備的幫助下正變得越來越智能。
而說起幫助這些設備發揮作用的重量級舵手,傳感器不可忽視。觸摸傳感器、圖像傳感器及氣體傳感器等正以讓人大開眼界的方式全方位入駐我們的生活。
運動保健方面的傳感器是目前最為火爆的研究之一。日本臼田綜合研究所面向可穿戴設備,開發出了重量僅為2克的三位運動傳感器。該傳感器被設想可以用來構筑使用大數據的健康增強系統。通過這種傳感器,可以收集用戶的跑步距離、步數和姿勢等,并使用藍牙將信息發送到智能手機等設備上。
在今年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上,美國TAOWellness公司展示了配備壓力傳感器的小型終端。該終端內置運動傳感器,可作為活動量計使用,經藍牙與智能手機連接,可幫助用戶計算所消耗的卡路里等。
關于人體活動的研究對于汽車業而言也是一個重要命題。利用多種傳感器將有望測出駕駛員的生理狀態及身體動作,使汽車控制系統得以識別并輔助駕駛員擁有更好的駕駛體驗。
指紋識別則成為傳統智能手機出奇制勝的法寶,蘋果公司的iPhone5S便擁有指紋傳感器,用戶可以毫不猶豫地安心使用這個裝置以解鎖設備,無需鍵入密碼,甚至還可以用這個名為TouchID的指紋傳感器授權在蘋果商店進行的購買行為。而HTC也已經推出集成指紋傳感器的大屏智能手機。
小器件也有大玩法
伴隨人們對傳感器的關注度持續飆升,各種新奇的衍生技術也不斷出現,并產生了各種業內合作。日本村田制作所便在今年1月底宣布,利用此前收購的芬蘭村田電子公司的電容式MEMS技術,開發出了新型氣壓傳感器。計劃通過移動設備將這一技術用于導航系統及人類活動監控系統等。
日本的科學家還開發出了旨在使用電子昆蟲構成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燃料電池。去年,日本電波工業展示了使用石英晶體振蕩器的生物傳感器,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檢測出病毒感染等。
去年9月,德州儀器發布了可將線圈及彈簧用作感應式傳感器的電感數字轉換器,可用于家電、車載設備、工業設備及醫療器械等廣泛領域。
對于生產活動而言有著重要作用的機器人同樣需要這種小小的電子器件。近日,美國科學家便用數百個傳感器研制出了供機器人使用的“電子皮膚”。借助“皮膚”傳感器收集的信息,機器人可以利用所謂的觸覺來識別周圍的情況,找出最佳的活動路線。
此外,傳感器同樣是構建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傳感器的幫助,電梯將在有人乘坐時才會啟動,幫助節約能耗。而那邊紅綠燈上的小黑盒子,可以給附近盲人手中的接收器發送信號,以便提醒其已臨近路口。
市場規模高速擴容
智能生活將生活中的各種物品串聯在了一起,物聯網的壯大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根據IDC的預測,全球物聯網市場的規模將在2017年由2013年的5.4萬億美元增至7.3萬億美元。而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等一系列新型生活方式的崛起,為傳感器帶來產業鏈淘金機會。其中包括MEMS傳感器等,作為產業鏈上游技術的核心,原本用于汽車、智能手機的MEMS傳感器系統開始強勢進入可穿戴設備領域。
據研究機構ResearchandMarkets的數據,2013年全球消費電子用傳感器的市場價值為152.7億美元,并將以9.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擴張,在2020年達到292.5億美元。
這種熱點的擴散在全球范圍內都有著足跡。在中國,本周剛剛結束的全國物聯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便指出,要按照“需求牽引、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原則,著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傳感器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
而越來越多的科技業巨頭已經注意到其中的商機。來自歐洲的指紋技術公司Finger-printCards開發出了觸摸指紋傳感器,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卡爾斯壯曾表示,“2014年至少會有七、八家廠商推出帶有觸摸感應器的智能機。”該公司計劃與多數手機制造商達成合作協議。
研究機構GrandView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圖像傳感器的全球出貨量有望達到30億,從2014年到202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6.7%,而全球這一市場的價值在2020年將達到120億美元,亞太地區將成為增長最快地區。而根據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醫學圖像傳感器市場的價值到2018年將為107.5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84%。2013年的出貨量為16億個,到2018年將達到30億個。
作為創立了7家傳感器相關風險企業的資深人士,Fairchild半導體公司MEMS與傳感器解決方案部門副總裁亞努什·布里澤克被很多人稱作是“傳感器之父”。去年,他和領導傳感器網絡的先驅——美國伯克利傳感器和執行器中心、現任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工學院院長阿爾伯特·皮薩諾等人共同決定發起這一設想。
根據他們的計劃,世界各國的設備及系統相關企業將建立起一個每年使用1萬億個傳感器的社會。這相當于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消費150個傳感器,是目前需求量的約100倍。他們設想為現在與傳感器無關的事物可以配備傳感器,實現使所有事物均可和ICT聯系的世界,例如在藥片里加入可以自動溶解的傳感器等。
在這一設想誕生之初,全世界已經有了35億個傳感器,而2007年,這一數字還僅僅只是1000萬個。
根據思科的數據,到2020年,連接至互聯網的物品數量有望達到500億,占全球物品的2.7%。而連接成本將在2012至2020年間以25%的復合年增長率遞減。
這成為亞努什·布里澤克開展這一計劃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稱,“這可能是電子器件史上最大的生意。”
布里澤克指出,除了物聯網,還有很多方面助推了傳感器的需求,其中包括數字健康重新定義了醫療產業、地球中央神經系統試圖對全球環境污染、地震、海嘯、天氣預報和石油勘探進行預報等。此外,許多公司正在試圖衡量人類的心情、感覺及情緒。
例如現在正在開發的技術之一是看著你的臉便可以讀取你的心情。多家公司都在研究使用多種類型的傳感從你的身體和神經系統中提取的情感,如光學圖像處理、從聲音中提取信息,或從你的神經系統中提取信息等。
日本媒體曾援引慶應義塾大學理工部電子工學科黑田忠廣教授的話稱,人們首先迎來質的發展的將是“大數據和小型傳感器”時代。繼工程工作站時代、PC時代、手機時代后,這個時代將為半導體帶來質的飛躍,而這個時代的到來時間或是2015年。
報道稱,可穿戴產品的一個最新趨勢是在內部融合數據收集和傳感器,并且將具有大量計算的算法卸載到云中,或集群中,利用云計算的超強能力實現智能化。而傳感器將迅速發展的原因包括以傳感器為首的電子部件的用途偏向于智能手機和功能手機、傳感器在社會基礎設施領域的潛在需求高漲以及信息通信技術行業想利用更多的數字數據。
更多資訊請關注傳感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