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包括兩部分,一是自動硬件設備;二是各類自動化控制系統。兩部分結合應用,才是打造全面自動化生產模式的主要步驟。
在經濟危機的后時代,新興市場的制造業仍呈現出迅猛的增長勢頭。2009年到2011年,主要新興市場制造業市場銷售額均以超過10%的年均復合速度快速增長。如今,為進一步提升企業效率,工業自動化正成為企業新建與升級焦點。
工業自動化,以其充分利用人力資源、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等特性,能夠幫助制造業大大地提高經濟效益,協助制造型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在制造業轉型和升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現在將以中國為例,簡單介紹我國硬、軟發展情況。
硬件:生產裝備自動化
制造業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行業,然而來自裝備制造業的產值僅相當于整個制造業產值的26%。與美國和德國超過40%的比例相比,國內產業無疑處于相對滯后的發展現狀中。
事實上,中國企業自動化進程要面對的問題,較其他先進的歐美日韓等國家,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何克服前文提到的創新乏力、技術落后、人才缺乏的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看到國內的一些企業在努力,在嘗試,在向國際巨頭學習。
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將大力推進核心智能測控裝置與部件研發,重點開發新型傳感器、智能儀表、精密儀器、工業機器人與專用機器人、精密傳動裝置、伺服控制機構和液氣密元件及系統等八大類典型的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并實現產業化。
軟件:生產實行自動化控制
我國工控行業在國家政策扶持、人力成本上升、技術實力偏低等眾多因素的刺激下,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在電力、水力、石化、醫藥、汽車、航天等工業領域都有涉及。2011年,我國工控市場規模是1952億元,預計到2015年將增長到3875億元,市場前景十分可觀。
但是,大部分自動化控制市場都為外資企業所占據,本土企業從規模及產品實力上都主流廠商都有較大差距。如今,最主要是改變我國工控企業的“內在”,即綜合工業控制軟件,特別是頂尖技術的掌握,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亟不可待。目前我國的很多中小企業不愿投入成本使用信息化技術,而大型企業又選擇國外工控系統,走的還是低成本工業控制自動化道路。
未來,中國本土企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突破硬件及軟件發展瓶頸之后,對裝備自主化作用最為明顯,將有力支持國內自動化工業生產建設。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