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機械行業,機器人往往在生產線上進行著點焊、弧焊、噴漆、裝配等工作,不僅能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還能改善工人的工作條件和勞動強度。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迎來高速發展,亟待升級轉型,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奪更大的市場份額,擺脫產品的同質化競爭,必須加強生產線自動化水平,大力引進機器人將不可或缺。在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轉型過程中,機器人都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
工業自動化的業務模式
工目前大多數國內企業多處于專機定制型和分銷/系統集成模式的兩種類型。部分優勢企業逐步從專機解決方案向一體化解決方案轉型。業自動化從業務模式上可以簡單分為四類:產品型,綜合解決方案型,專機定制型和分銷/系統集成模式。在這四種類型中我們看好兩種類型的企業。產品型企業能夠形成規模效應;綜合解決方案類企業具備綜合品牌競爭力,客戶維護成本較低。
工業自動化是一個交叉性行業,覆蓋面極廣:涉及面包括感應部件、檢測傳感器、變送器、各式測量設備、執行機構、自動調節和控制單元、大中小型裝置控制系統到綜合優化調度與協調系統和企業綜合管理系統等。同時應用領域包括制造業中機器人、運動控制、數控機床、過程控制等。
工業機器人應用加速行業生產自動化
工業機器人是當前自動化生產中絕對重要的組成部份,它的大規模生產應用,對于加速實現工業自動化推動作用非常明顯。
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增長非常迅速。現在工業機器人的價格居高不下,其中國產產品大至在60萬元一套,國內產品即使便宜,也需要16萬元。雖然較高的價格使大部份中小企業大規模采購落空,但是并不能阻止自動化熱情。國內工業機器人需求增長還將維續較高速的增長。目前,工業機器人在自動化生產線中是直接類似于人的生產者,它具有快速、穩定的生產優勢。大部份規模生產中應用工業機器人將是未來發展的總趨勢。
機器人作為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主要代表,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技術是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高技術領域。從近年來世界機器人推出的產品來看,工業機器人技術正在向智能化、模塊化和系統化的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隨著工業機器人向更深更廣的方面拓展,以及機器人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機器人的應用范圍仍在不斷擴大。
物聯網技術給工業自動化帶來的變化
目前,工業生產的確在大規模向自動化方向轉變,但隨著物聯網及云平臺應用的不斷投放商用化,工業領域的自動化發展有向更高層次升級的趨勢,即智能化生產。
專家表示,工業自動化的技術趨勢包括非中心化的架構、功能整合的小型化設計、實時同步的鏈接性、多軸向運作的精密控制、功能性安全的提升,以及對特殊應用的性平臺支持等。
更高度的功能整合能讓設計更單純、成本降低,也有助縮小產品尺寸,因而成為工控設備的大勢所趨。在此情況下,離散型的系統設計已不符需求,高整合度的SoC、ASIC,甚至是兼具性和整合性的FPGASoC,才能展現設計優勢。
高端裝備規劃大力扶持機器人應用市場將開花
十二五’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將智能裝備發展轉型、衛星及應用發展專項目前已經開始落實,這表明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規劃已進入實質操作層面。
作為戰略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的發展思路是從五大方向重點突破,分別是航空裝備、衛星及應用、軌道交通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和智能制造裝備。該《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15年高端裝備的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將達20%以上,預計年銷售產值將會達到6萬億元。
《規劃》制定的目標是,到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1萬億元,國民經濟重點產業所需高端智能裝備及基礎制造裝備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2020年銷售收入達到2萬億元,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70%。數據顯示,目前智能裝備的產業規模約為3000億元,市場多被國外廠商壟斷,國內廠商市占率低,智能儀器儀表與控制系統為10%,工業機器人與專用裝備為20%,中檔數控機床為20%,高檔數控機床為1%。
首批用于補貼智能裝備制造的資金已經下達。第一批落實補貼資金的智能制造裝備有19個項目,國家補貼資金9.5億元,現已正式啟動。尤其為支持智能制造裝備企業拓展市場,國家將劃撥首臺套補貼資金,補貼資金高達產品銷售價格的25%至50%。
據上述裝備工業司官員透露,《規劃》預計到2015年,高端裝備制造業年銷售產值將在6萬億元以上。而此前,張相木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他說,“力爭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端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25%。”
現階段我國已是工業機器人全球第二大需求市場,預計在2014年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需求市場。眾所周知,工業機器人是大量自動化生產線重要重成部分。隨著中國制造在人力成本及產業轉型等重壓之下加速自動化升級步伐,對工業機器人產品的需求,正在快速上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