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初裁,初步認定美國國內產業因進口中國晶體硅光伏產品而遭受實質損害。
此次初裁,緣起于1月23日美方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的雙反調查。中國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負責人表示,此次“雙反”調查的目的,在于全面嚴格限制中國對美出口晶硅光伏產品。按照程序,作出初裁后,美商務部將繼續展開“雙反”調查,直至今年3月和6月分別作出反補貼初裁和反傾銷初裁。
而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初裁前的1月20日,中國國家商務部發布公告,由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存在補貼,中國太陽能級多晶硅產業受到實質損害,且補貼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公布對美國、韓國太陽能級多晶硅反補貼調查的終裁決定。
中美雙方上一輪的光伏貿易爭端是在2011年。當年11月,美方對中國產光伏電池啟動“雙反”調查,并于次年12月決定對中國產光伏電池征收29.18%至254.66%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
在化石能源漸趨緊張、且日益面臨枯竭的形勢下,發展可持續供應的新能源納入了世界各國的能源發展版圖,而光伏發電因其清潔、便捷、好用,成為各國的不二選擇。正因為各國競相逐鹿,也難免在生產、供應鏈的上中下游產生盤根錯節的瓜葛和糾紛。在上一輪與中國的光伏貿易爭端中,美國和歐盟表現出了兩種絕然不同的處理方式:歐盟與中國達成了互諒互讓的價格承諾;而美國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硬是征收了高額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稅。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出于保護本國光伏產業目的的美國上次對中國光伏電池的高額征稅,不僅未能改變美國國內產業經營不善、競爭力不強的狀況,而且引發了光伏貿易爭端的連鎖反應,致使全球產業鏈陷入混亂。對于中國來說,美國的高額征稅也未能使中國光伏企業一蹶不振,反而倒逼中國的光伏企業尋找破解之道。公開數據顯示,受歐美“雙反”調查影響,2012年中國光伏產品對美歐出口量大幅下降,較2011年分別下降約30%和45%;但與此同時,經過有骨氣、有韌性的骨干企業的積極開發,2012年中國光伏產品對日本、加拿大、印度及東盟部分國家等光伏新興市場出口量迅速翻倍,增量幾乎彌合了歐美市場的減量部分。
這僅僅是對外貿易的表現。反觀國內市場,為了抵消歐美時不時、出乎意料地祭出“雙反”之劍,一些有謀略、有遠見的光伏企業家開始精耕細作國內市場,地方政府也在時刻關愛呵護,比如,在山東省政府的支持下,力諾推出了“萬間屋頂陽光計劃”,使國內需求市場柳暗花明。2012和2013年,在“雙反”背景下的中國光伏市場迅速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增長可喜,尤其是去年,中國一躍成為了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而且新增光伏裝機量也創下了新紀錄。尤其值得期待的是,在國家能源局日前下發的光伏發電年度新增建設規模的通知中,2014年的規劃是——全年新增備案總規模1400萬千瓦,其中分布式800萬千瓦,光伏電站600萬千瓦。由此,我們可以樂觀地預計,國內的光伏市場還會進一步增長。而光伏企業耕耘國內市場,不僅能產生可觀的產值和利潤,而且對于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大有好處。
也應該看到,立志于做大、做強、創建百年偉業的經濟運行單元,從不把自己的未來放在一個市場、一個區域內,在服務和開發國內市場的同時,還要順應世界貿易的大趨勢,進一步到國際市場上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自從2月14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初裁后,業內專家便紛紛提出對策,比較一致觀點是:光伏產業要加大海外發展的力度,要合理運用世貿規則,合理規避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和企業的類似“雙反”的遏制措施,采取第三方加工貿易和轉口貿易,甚至走出海外到它的領地、心臟設廠生產,從產業鏈利潤的最低端,轉型升級到終端、高端,從而維護和提高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果真如此,將不僅是中國光伏企業和產業之幸,也是全球光伏產業之幸!
更多資訊請關注新能源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