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通過井口投擲或井底釋放的方式,將井內傳感器數據采集下來,再通過環空泥漿返回到地面。該成果還成功應用于智能滑套指令傳遞,采用井口投遞方式,實現地面對智能滑套的智能控制。
近日,中國工程院自主研發的井筒微型RFID(射頻識別)技術已通過測試,不但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其指標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井筒中,狹小的井眼,高溫、高壓環境,高速循環的鉆井液都給射頻識別技術帶來莫大挑戰。針對此項技術瓶頸,2012年,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積極從中科院等機構引進長期從事RFID技術研究的科研骨干,組成由經驗豐富的石油工程、機械、電子等領域的專家和青年骨干為核心的攻關團隊。
經過一年半的潛心鉆研,研制成功直徑1厘米的微型、耐高溫高壓井下工作RFID標簽。通過井口投擲或井底釋放的方式,將井內傳感器數據采集下來,再通過環空泥漿返回到地面。該成果還成功應用于智能滑套指令傳遞,采用井口投遞方式,實現地面對智能滑套的智能控制。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下一篇:
?
我國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勢頭超預期?
在歐洲,荷蘭、丹麥、瑞典、法國、英國與德國六國已經達成共同開發推廣氫能源汽車的協議。目前荷蘭已有部分氫燃料公共汽車作為示范項目運行,預計2015年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