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浙江多形式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
安徽合肥出臺了《合肥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暫行)》,扶持新能源私人消費。蕪湖市本著政府公務車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為普通消費者做表率的要求,公務用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將結合蕪湖市公務用車改革,以租賃新能源汽車模式逐步取代燃油用車。浙江杭州市經信委汽車處處長何秀林表示,未來兩年,杭州計劃推廣6000輛新能源汽車,其中2014年將推廣1000輛。
多地政府出臺政策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并且在2013年的9月份中央財政出臺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新一輪補貼政策,盡管如此,整個2013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僅銷售1.76萬輛,其市場培育遠遠落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依舊在政策的支持下堅定前行,但政策熱、市場冷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變。
電池“不給力”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
電池決定新能源汽車能夠跑多遠。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伴隨著各項政策利好的頻繁出臺獲得了極大發展,但由于受到電池的限制,發展瓶頸一直未能解決。消費者普遍擔心汽車續航能力不足,購買意愿不高,企業的生產意愿也隨之下降。新能源汽車也由此陷入了市場推廣難的惡性循環。
研發無序制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近20年來,我國在節能與新能源車研發方面,采取的主要是跟隨戰略。據統計,我國已有近100家汽車生產企業,開發出1000多款節能與新能源產品。到2013年底,我國累計生產電動車近9萬輛,包括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整車。從發展階段看,近百家汽車企業,開發出了千余款節能與新能源產品,這無疑是個重要成果,但從行業集中度來看,我國有1000多款產品,這說明我國有限的研發資源太過散亂。然而來自權威部門一組最新的數據表明,各地過度散亂的研發推廣現狀,將很可能使我國節能與新能源車重蹈傳統汽車產業落后之轍。
2013年國內霧霾天氣頻頻發生,全國各地的嚴重霧霾天氣,無形之中倒逼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加速向前發展,為了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進節能減排,促進大氣污染治理,綠色、環保、高效已成為國內汽車業發展的必然,也是汽車企業的有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