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光伏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的電話被打爆,讓浙江各光伏企業如此焦慮的原因均來自于工信部所頒發的“通行證”。
浙江省是國內光伏制造企業一個重要的聚集地,但此次《條件》的頒布將浙江省80%以上的光伏制造企業攔在了門外。有業內人士認為,過于嚴格的硬性規定,對于浙江光伏業發展來說是把雙刃劍。
9月17日,由工信部主導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條件》)在結束意見征求之后正式對外發布。《條件》針對光伏硅片、電池組件等制造業各環節在生產布局與項目設立、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等多個方面劃定門檻,不符合條件的光伏制造企業和項目將受到嚴控。此次條件的發布可以說在浙江光伏產業中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些門檻規定將有可能使浙江省的光伏業成為一個“重災區”。
按照公布的準入條件,不符合規范條件要求的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其產品將不得享受出口退稅、國內應用扶持等政策支持。此外,還需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指導下,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等方式,盡快達到本規范條件的要求。
準入條件的規定說來比歐美國家“雙反”對浙江光伏企業的影響還要大。浙江的光伏企業100%都是民營企業,且大多以小而精為特點,準入條件的發布可能適用于大型的光伏企業,但并不一定適合浙江。為達到規范條件的要求,讓大企業兼并小企業,人為擴大產能顯然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