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工信部出臺了《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這個文件讓光伏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港城企業積極應對,開始從過去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
近一段時間,當光伏產業遭遇寒冬時,國家出臺各項救市政策。這些光伏新政本意是扶持產業盡快完成轉型升級,然而因為引導不利,光伏狂熱潮再次起步。此次國家出臺《規范意見》就是為了給這股光伏熱潮降溫。
連云港市硅資源豐富,全市同光伏相關的新能源企業遍布贛榆、東海、市開發區等地。據不完全統計,連云港市這類企業數目在40家以上。而在這些企業中,連云港市可能進入到國家光伏產業盤子中的企業不會超過10家,一批企業可能會因為缺乏行業“入場券”而出局。而一些縣區新上的光伏項目有可能遭遇停擺的局面。
連云港市相關的工業企業表示,面對《規范條件》這么嚴格的標準,光伏企業生存的壓力非常大,因此,企業必須轉型升級,要靠先進“技術”逢生。
東海石光光伏有限公司生產部生產經理王德兵:我們引進了自動化設備,以一間的50兆瓦車間轉變和擴展到250兆瓦的一個車間。
晶海洋半導體材料(東海)有限公司切片車間主任徐啟良:我們就是這個切割回收沙再利用,由以前的新沙后來進行工藝改進回收再利用然后現在由以前的一噸一萬塊,減少為一噸四千塊。”
為了避免過度引導,國家在《規范條件》中嚴控地方新上和改擴建項目的限制。《規范條件》指出,多晶硅電池和單晶硅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8%和20%;多晶硅電池組件和單晶硅電池組件光電轉換效率分別不低于16.5%和17.5%。這些標準表明國家光伏的新政鼓勵行業整合,確保整個行業進入常規的發展狀況。未來,整個行業內的企業將按照產業鏈設計自己的組織框架,可能會出現巨型光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