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擁抱新紅利 中國紡織呼喚全產業鏈創新

時間:2013-12-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我國紡織企業應關注并著力打造以材料智能為突破的創新力、以時尚導向為目標的消費力、以環境倒逼為動力的責任力和以社會青睞為基礎的吸引力,以加速建設紡織科技強國、品牌強國的進程。

在日前舉行的以“產業發展的新紅利——新浪潮與新路徑”為主題的2013中國紡織創新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表示,工信部將從創新環境、創新能力、裝備水平以及兩化融合等諸多層面,幫助廣大紡織企業更多分享產業、改革、創新、發展帶來的新紅利。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瑞哲在會上表示,現階段傳統紅利正在衰退稀釋,紡織業正面臨以增長、責任、電商、延伸、融合為主要內容的新浪潮,這也是中國紡織業未來升級發展的新紅利。

直面改革新紅利

從今年前三季度的經濟運行來看,紡織業已經呈現出從數量型擴張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趨勢,如何保持這種轉變不可逆轉成為當務之急。

朱宏任表示,當前我國紡織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行業既要沉著應對國內成本持續上漲、資源環境壓力加劇、全球產業格局加速調整等帶來的挑戰,更要抓住國內消費升級以及本輪深化改革帶來的機遇,以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智慧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以技術、品牌、綠色發展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促進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型。

不可否認,近年來包括紡織工業在內的中國傳統制造業迅猛發展,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三大傳統紅利———要素紅利、發展紅利、市場紅利。然而,現如今這些傳統紅利正在衰退稀釋。例如,在要素紅利上,新紅利變為城鄉一體化所形成的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以及人才、技工占比的增高。在發展紅利上,紡織工業正面臨經濟體制紅利、國際化紅利、科技創新紅利、發展模式紅利等新紅利。同樣,市場紅利也有新的演變,主要表現為以國際貿易結構調整和新興市場為特征的國外市場紅利,以及涵蓋城鎮化加速、居民收入增長、網上購物、人口政策調整等為主要內容的國內市場紅利。

孫瑞哲認為,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內銷市場、應用領域的增長,將為產業發展開拓新空間,預計到2020年全球纖維需求總量將突破1億噸,較2012年增加2000萬噸。我國紡織行業在內外市場份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纖維加工總量仍有1400萬噸左右的增長空間。

朱宏任表示,面對新形勢,工信部將幫助廣大紡織企業更多分享產業、改革、創新、發展帶來的新紅利,具體措施包括:把握方向,推進、優化紡織行業的創新環境,積極參與推動財稅、金融、價格等領域的改革;推進、增強紡織行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突出重點,推進提升紡織行業裝備水平;瞄準前沿,推進發展紡織行業新興領域,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推進紡織行業兩化融合,加大信息技術在紡織行業的集成應用等。

打造可持續發展力

在孫瑞哲看來,未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主要取決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以創新行動履行對員工、客戶、環境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將從根本上決定企業的生產效率、市場準入、品牌內涵和商業績效。其中,社會責任將被賦予新內涵,即從關注利益相關方到影響利益相關方,從責任被動驅動到主動驅動,從利己到利他。

值得一提的是,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尤其是移動電商,將為紡織產業發展打造新平臺。

“電子商務將帶來商業模式之變,即從同質化向異質化轉變,而生產方式也將從大規模、標準化、低成本向細分化、個性化、快時尚轉變。”孫瑞哲說。事實上,當前紡織業已經呈現出向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延伸、向上游或下游環節延伸、跨領域和跨地域延伸等諸多新特點。為此,孫瑞哲建議,為培育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國紡織企業應關注并著力打造以材料智能為突破的創新力、以時尚導向為目標的消費力、以環境倒逼為動力的責任力和以社會青睞為基礎的吸引力,以加速建設紡織科技強國、品牌強國的進程。

樹創新標桿

長期以來,自主創新能力和動力不足一直是制約紡織業從大變強的主要羈絆。

在談到創新對于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時,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在全球化高度關聯時代要求紡織行業自身進行一系列變革,而這種變革就來自于包括技術、產品、管理以及營銷模式等在內的多維度創新,創新的手段和途徑則應涵蓋全產業鏈。

從紡織行業的創新實踐來看,以市場化原則,利用行業內的一切資源,建立開放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是提升行業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盡管進步有目共睹,但目前紡織行業在創新能力建設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創新人才和學術帶頭人緊缺,基礎理論研究和多學科綜合研發能力薄弱,國家級的創新主體數量較少,資源分散、未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集中創新體系,以及紡織產業技術聯盟還未形成產學研用緊密合作、解決行業共性難點問題的協同創新機制等。

在王天凱看來,中國紡織工業的自主創新還必須在產業轉移過程中以更高的姿態參與全球分工。

“新的產業格局的形成不僅體現在低端勞動力成本優勢上,更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基于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新生物技術、大數據管理以及文化與設計對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影響,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國紡織行業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最終處于優勢地位的關鍵所在。”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徐迎新則認為,紡織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除了不斷提高研發能力和產品設計能力之外,還可借助電商等現代商業模式推動品牌建設,進而提升自身在價值鏈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本次活動揭曉了2012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品開發貢獻獎,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等60家企業榜上有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獲獎企業的實踐表明,凡是在產品開發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并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良好回報的企業,都具有將外部大環境和企業內部小環境緊密結合,有效整合創新資源的能力。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