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比亞迪換軌能否帶出中國新能源車模式?

時間:2013-12-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對于企業和研發人員而言,在市場競爭尚未完全啟動的今天,掌握核心技術是重中之重,不管是比亞迪,還是其他汽車企業。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掌握了任何一種核心技術,就可以在未來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一場“秦戰列國挑戰賽”風風火火的展開了,接到比亞迪在網絡下的戰書,來自四面八方的車主紛紛向比亞迪“秦”宣戰。超過30場對戰,“秦”最終以19勝15負的戰果交上了答卷。在此之前的24天里,比亞迪的“千里尋秦”車隊已經走過了7000公里。

而這些熱鬧的活動是比亞迪為自己的新車“秦”量身定做的獨家秀場,而這場秀也讓“秦”還未問世就成為了焦點。

依然高調的走在輿論前端,不同的是,比亞迪此次力推的新能源汽車并沒有延續之前的e系列電動車,而是另辟蹊徑,推出混合動力車“秦”。

由于國內純電動市場的不成熟,比亞迪對純電動汽車的堅持變得異常艱難。眼看其他企業都紛紛大力發展混合動力車,比亞迪也開始了對自己發展策略的思考。

或許是為了在純電動市場爆發之前給自己打好基礎,也或許是外界猜測的對現有技術的不自信,向來是純電動支持者的比亞迪改變了自己,首次重磅推出混合動力車。

比亞迪此次換軌是暫時的過度還是發展策略的徹底調整?比亞迪新能源之路究竟又是如何規劃的?

中國的特斯拉

不少人將比亞迪比喻為中國的特斯拉,這樣比喻的來源,不僅是因為雙方都是各自的國度里新能源汽車的代表,就連創始人都有著不得不交鋒的宿命。

一副標志性的金絲邊眼鏡,飽滿的額頭,發際奇高,雙耳貼腦,再配上一套彬彬有禮的西裝,王傳福呈現給世人的形象活脫一個白面書生。實際上,他確實有著扎實的學術背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理科男。

王傳福畢業于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之后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攻讀碩士。畢業后,王傳福白手起家,創辦比亞迪公司,不出幾年,就成了中國汽車界一顆閃亮的新星。可以說,王傳福完全是一個“技術狂人”。或者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才使得王傳福將比亞迪1.5萬的技術人員視為珍寶,稱他們是比亞迪“最大的財富”。堅持把技術放在第一位的王傳福,其實已經將新能源汽車的金鑰匙含在口中。

而42歲的馬斯克同樣有著學術背景,但馬斯克更像是一個眼光敏銳的投資人。在攻讀碩士未完成的時候,他就主動放棄學位走上了創業之路。私人火箭、新能源汽車,馬斯克天馬行空的創意讓他順理成章地成了汽車界不折不扣的“鋼鐵俠”。

當47歲的技術狂人遇上42歲的投資人,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這場發生在中美兩個電動車企業之間的戰役不聲不響地開始了。之后,隨著王傳福一句“分分鐘造出特斯拉”,這場戰役的導火線被點燃。而馬斯克也毫不示弱,立刻迎戰,并回應了這個來自東方的挑戰者,稱“王傳福不是對手”。

究竟,王傳福的比亞迪能不能分分鐘造出一輛特斯拉呢?

除了技術和產品定位上的差別,比亞迪的發展相比于特斯拉而言可謂困難重重。在美國,特斯拉的發展幾乎不受任何限制,一經上市,就迅速獲得了眾多業界名流的青睞,更是有大量好萊塢明星紛紛為特斯拉免費做起了廣告。

比亞迪卻沒有這么幸運,雖然有巴菲特的力挺,但第一款電動車e6推廣起來卻并不順利,中國式地方保護主義成了一個大難題。定位在公共服務領域內的比亞迪,迫于壓力只能在深圳老家掛著出租車牌照行駛。這顯然增加了比亞迪的推廣難度,相比于推廣起來毫不費勁的特斯拉,政策上的不寬松讓比亞迪的新能源之路艱難了許多。

雖然保護政策會影響比亞迪的發展,王傳福卻并不認為這樣的影響會構成阻礙,“地方保護方面,確實是一個問題,但隨著新的補貼政策出臺,可能就將把錢直接補給企業,這樣就減少了中間環節和地方保護主義的一些阻力。”王傳福說。

狹路相逢勇者勝。王傳福和馬斯克的戰爭遠不止口舌之爭,誰能笑到最后還是要靠產品自身來說話。不過,雖然特斯拉點燃了全世界的電動車激情,但它是否足以稱得上新能源標桿,現在下結論似乎還為時過早。即使在主流汽車企業中,對于特斯拉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博世(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徐大全說:“特斯拉是現在唯一一個成功的案例,但是他造的不是汽車,他造的是一個高級玩具。”原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IvanHodac卻認為:“其實特斯拉是不是成功,還是值得討論的。”

或許比亞迪并不需要現在就思考自己成功與否,由于一開始就選擇了較為安全的公共交通模式,e6的推廣雖然遭遇了著火事件,也迅速化險為夷。究竟是否能成為中國的特斯拉,這個問題似乎并不能阻礙比亞迪下一步的發展。

為什么要出“秦”

從e6到“秦”,比亞迪此次經歷的不僅僅是產品名稱的變更,更是新能源汽車模式上的變化。

從純電動到混合動力,比亞迪經歷了革命性的變革。在比亞迪世界級技術解析會上,重點向外界發布了兩大“馭變戰略”。其中一大戰略是“雙驅戰略”,這項戰略表明在新能源車領域內,比亞迪在個人市場推廣雙擎雙模,公交市場推廣純電動車。

不僅模式發生變化,技術上比亞迪也經歷了巨大的變革。讓王傳福認為是“比亞迪最大財富”的1.5萬技術人員,這次究竟給比亞迪帶來了怎樣的財富?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首次混合動力,能否繼續創造核心技術?

從自然吸氣發動機,到TID動力總成、綠混技術,再到雙擎雙模動力以及純電動車,比亞迪完成了從單驅到雙驅的戰略布局。

綠混技術是比亞迪的一大突破,也是王傳福引以為豪的一項技術。“這就像是這家的孩子餓死了,但家里還有一袋大米,這是說不過去的。我們作為技術研發人員,就要把這些科技結合在一起,只要還有油,就絕不能讓這個車沒有電,這就是我們的責任。”王傳福說。

比亞迪高級副總裁、汽車產業群總工程師廉玉波介紹:“馭變戰略是比亞迪一直堅持的核心理念。這種戰略首先用核心技術推動比亞迪汽車[微博]的節能減排。達到啟動電池和動力合二為一,實現低成本。接下來就有了雙擎雙模的技術。”

這項技術將發動機和電機兩種力量相結合進行控制,具有卓越動力和更低的油耗,兼具實用性和便利性。目前這項技術已經搭載在“秦”上,根據測試,秦的總功率和總扭矩達到217kw和479N·m,百公里加速時間為5.9秒。

王傳福認為雙擎雙模是比亞迪未來的一個方向。不管什么動力都比不上雙擎,“再小的馬也是馬,比亞迪未來的戰略是在新能源國家配套和整個措施都完善之后,推出一系列雙擎雙模設備,90%都配上雙擎雙模。今年比亞迪的車加速都在7秒左右,這就是雙擎雙模動力。”

除了動力模式的變革,“秦”擁有1000多項專利,這樣自主研發的技術創新也顛覆了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

“個人市場推廣雙擎雙模,公交市場推廣純電動車。”這似乎是比亞迪首次引入這樣的發展理念,由這種理念帶動的一系列技術變革,也是“秦”的百寶箱。

但“秦”并不是比亞迪混合動力的收官之作。擁有2.0T發動機,三擎雙模模式的“唐”也會在不久的將來推出市場。比亞迪在混合動力的道路上雖然只邁出了第一步,卻對未來表現得很有野心。

混合動力成了頭牌,也許外界會質疑比亞迪的純電動態度,不過比亞迪沒有放棄純電動。在不久的將來,比亞迪會推出純電動e9,這款車的百公里加速是3.9秒,并且是完全為私家車打造的一款車型。比亞迪會真正做到速度和節能兩條主線同時發展。

新能源中國模式

對混合動力和純電動的爭論不僅發生在比亞迪身上,早在新能源發展之初,關于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模式,在業內就曾有過一番激烈的討論。由于純電動模式推廣難度大等問題,豐田等企業紛紛開始了混合動力的研發。但這兩種模式之爭,一直到今天都沒有標準結果。

如今,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要在5年內完成50萬輛新能源汽車上路。可立足在目前的基礎之上,完成這個目標似乎困難重重。特斯拉已經帶動起美國的新能源汽車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中國需要怎樣的模式?尋找到最適合國情的新能源模式尤其重要。

現階段,國內基礎設施還有待健全。日產(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三崎匡美說:“中國應該走向零排放的交通,要改進中國的能源結構,同時建立充電基礎設施,另外充電基礎設施的兼容性是非常重要的,這對于中國未來的電動汽車的市場來講非常重要。”

除了豐田這樣的外資企業,國內的自主品牌也都紛紛迫于壓力,將混合動力作為了現階段在市場上重點推廣的產品。這樣的情況不止發生在比亞迪身上,長安汽車也與比亞迪有著同樣的訴求。

“混合動力車是要搞真正的市場化、商品化,去擴大市場、贏利。而對于電動車,我們的目標就是應該是技術產業化,先把我們的技術做好,充分利用現在國家的示范運行的政策充分驗證我們的產品,為未來的市場普及做好技術上以及運營等各方面的準備。”長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陳平表示。

混合動力和純電動雖然是兩種模式的差別,但根源依然在技術上,“關于未來的技術,到現在來看,插電式的混合動力也許是結合兩種的精華。”這是大眾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SvenPatuschka對于新能源汽車技術模式的看法。

汽車企業將混合動力作為現階段技術上的突破口不是沒有原因的。“在技術上,混合動力可以在近期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并且起到節能減排效果,這也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清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歐陽明高非常理解車企目前的選擇。

但無論是混合動力還是純電動,新能源汽車能否發展起來,歸根到底還是客戶的需求。

“必須要有激勵措施讓消費者買電動車。所以首先要降低電動車的成本,同時要給客戶一些激勵。等這些激勵優惠措施有了以后,再加上行業的共同努力,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三崎匡美說。

對于幾種發展模式似乎一直存在爭議,但或許任何一種說法都無法為中國式新能源汽車下一個標準定義。

比亞迪力推混合動力或許是無奈之舉,也或許是萬全之策。比亞迪的此次換軌呈現出了與以往不同的姿態,但也給了技術人員足夠的時間在純電動模式上繼續做好準備。處于新能源汽車競爭的前階段,比亞迪的考慮或許是所有汽車品牌都有過的思考。

對于企業和研發人員而言,在市場競爭尚未完全啟動的今天,掌握核心技術是重中之重,不管是比亞迪,還是其他汽車企業。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掌握了任何一種核心技術,就可以在未來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之路是否真的如人所愿或許不得而知,但1.5萬研發人員所創造的財富一定會繼續擴大。不管是混合動力還是純電動,只要堅持自主研發,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走在技術前端的比亞迪會給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