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部門表示,全國首批共有134家企業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其中,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組件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榜上有名;此前的11月初,川投能源發布公告稱,通威集團同意對川投能源持有38.9%的新光硅業進行重組;而國投資產管理公司將14200萬元以債轉股方式入股新光硅業公司。..。..種種跡象表明,盡管目前光伏行業的“寒冬”季節尚未過去,但資本卻逆勢而動,其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川內3企業順利“過關”
“公司能夠順利通過規范關,意味著企業得到政府的認可,這對公司來說肯定是一個利好!”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有關人士表示。
四川省新能源產業促進會會長劉錦超說,上榜的這幾家企業都是川內光伏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因此,能夠在首批順利通過“規范關”,在市場的預料之中。
據劉錦超介紹,四川是全國多晶硅及光伏產業發展最早的省份之一,目前已擁有重點光伏企業14家,其中,多晶硅企業7家,光伏產業產能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三,全行業產能達產即可實現年產值近1000億元。
相關資料顯示,首批順利通過“規范關”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是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該公司主營產品為生產太陽能級電池單晶硅片、多晶硅片,擁有大規模硅晶生產、切割工藝;地處成都雙流西南航空港的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組件有限公司是此次順利通過“規范關”的又一家四川企業。“2007年5月,雙流迎來當時最大一筆產業投資項目——天威集團‘西進’,投入54億元,開建天威新能源(成都)產業園。”成都雙流西南航空港管委會有關人士回憶道。
順利通過規范關將給光伏企業的發展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劉錦超說,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的企業,今后在產業政策、金融政策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方面會獲得什么樣的優待,這將由政府有關部門確定。同時,其力度有多大,也不好說。“我個人認為,既然這個行業產能過剩,不會在上述政策方面給予太多的優待。”
資本逆勢而動耐人尋味
就在川內3家光伏企業首批順利通過“規范關”的同時,川投能源發布的公告顯示,因國投資產管理公司將14200萬元以債轉股方式入股新光硅業公司,而向樂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請對注冊資本、股東及持股比例進行了相應變更。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川投能源于11月6日發布的公告稱,與通威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威集團同意對川投能源持有38.9%的新光硅業進行重組,目前雙方正在進行洽談,但具體細節還未確定下來,具體重組方案待通威集團對新光硅業進行審計、評估等盡職調查后再另行商定,公司將積極配合控股股東川投集團推進上述項目的合作進程。
川投能源董秘辦一位工作人員說,通威集團同意對川投能源持有38.9%的新光硅業進行重組,目前雙方正在進行洽談,但具體細節還未確定下來,至于什么時候能夠完成,現在還不確定,一旦有了新的進展,公司會及時進行披露的。
在光伏行業正處“寒冬”時節,且未出現轉暖跡象的今天,通威集團同意將川投能源持有新光硅業38.9%的股份進行重組,這是為何?對此,有市場人士認為,多年來,通威集團就有將旗下的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籌劃上市的打算。不過,記者在采訪通威集團高層時沒有得到正面的回答。
“寒冬”中聞到初春氣息
據了解,由于歐盟和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雙反”,國內光伏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光伏企業普遍處于停產和嚴重虧損狀態。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新光硅業自2011年11月起開始停車進行技術改造。
劉錦超說,上述三家川企符合《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意味著符合準入條件的企業得到官方的認可,但在市場上能否得到用戶的認可卻是另外一回事,因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成本的高低,決定了市場價格的高低,特別在目前整個光伏行業產能嚴重供過于求,市場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雖然傳統但卻很有效的價格競爭就在所難免了。“至于光伏行業什么時候能夠走出寒冬,真不好說。”
不過,通威集團同意對川投能源持有38.9%的新光硅業進行重組,同時,通威集團將與川投集團及其控股子公司組建新公司(由通威集團控股51%),建設2臺15萬千瓦低熱值煤發電項目,以取代川投能源控股子公司嘉陽電力2臺5.5萬千瓦機組,同時解決通威集團下屬永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力需求,通威集團似乎已經從“寒冬”中聞到了初春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