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多晶硅行業洗牌完畢 光伏企業各有生存之道

時間:2013-11-2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目前,國內的多晶硅企業要生存下來必須有其核心競爭力,被市場所看好的大全、特變電工、保利協鑫各有所長。

隨著11月份國內多數光伏企業的三季報發布,中國的多晶硅行業反轉趨勢已經愈加明顯。其中,保利協鑫當季售出多晶硅約4018萬公噸,同比增長511.6%;大全新能源當季凈營收額同比增長40%,至2960萬美元;特變電工也在季報中預計,隨著三季度末新線投產后,公司多晶硅生產成本將降至15美元/公斤,而多晶硅價格已漲至18美元/公斤以上,預計公司多晶硅將按預期實現扭虧。

“供需平衡已逐步恢復”

多晶硅作為原料,位于光伏產業的最上游,其下游是硅片、電池片、組件。

事實上,隨著中國對美國、韓國產多晶硅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初裁出臺,以及國內光伏下游行業的回暖,整個多晶硅行業的供需平衡已經逐步恢復。而對于目前還能繼續開工的多晶硅企業而言,其最大的利好來自于同行:多晶硅行業可能是整個光伏上下游產業鏈中,洗牌最為充分的。

有光伏人士對記者表示,“現在多晶硅的供給偏緊。因為很多企業都被洗牌洗掉了,等于說現在雖然有名義上的產能,但實際上已經提供不出產量。現在的需求還比較不錯,中國、日本等都挺好的。多晶硅料的價格最近有點小漲,從原來18美元/公斤漲到19美元/公斤,明年預計會到22美元/公斤。”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提供的市場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宣布復產的多晶硅企業一共有10家,其中包括中硅高科、南玻A、陜西天宏等規模企業。而特變電工、四川瑞能、昆明冶研等企業的開工率都已近半,亞洲硅業等企業則已實現滿產。

據統計,2013年第三季度,國內多晶硅產量為2.1萬噸,比上一季度產量增長14.3%,其中江蘇中能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63%。另外,三季度進口多晶硅量約為1.8萬噸,也就是說總供應量達到3.9萬噸。而三季度晶硅電池片的產量約為6.5萬噸,約消耗多晶硅3.9萬噸。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三季度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

不過,真正具備競爭力的多晶硅企業遠少于10家。新能源行業分析師表示,“現在多晶硅行業已經整合得差不多了,國內估計只有保利協鑫、特變電工、大全新能源最后能活下來。像南玻現在的成本還是挺高的,而且之前減計了成本也沒太大降下來,未來挺難的。”另據光伏人士表示,四川瑞能雖然此前一期成本較高,但二期由于使用新技術,成本上具有一定競爭力。

各有生存之道

中國的多晶硅行業大洗牌的背后,是此前的大干快上,遍地開花。而引導企業紛紛投入多晶硅的,則是過山車般的市場行情,其中關鍵的一年是2007年,受到當時下游光伏企業產能擴張的拉動,多晶硅價格一度從每公斤幾十美元一路飆漲到400多美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時的基本商業邏輯便是“擁硅為王”,誰能取得多晶硅料,誰便能在組件供不應求的市場上取得先機。受此刺激,此后一兩年間,開工建設的多晶硅企業多達三四十家。

不料風云突變,2008年還未結束,受下游光伏企業不景氣影響,多晶硅料又重新跌回每公斤四五十美元的水平。當時跟風的眾多多晶硅企業由于缺乏成本競爭力,大部分在隨后的幾年便宣告退出。

其中最為有名的,是2012年的英利綠色能源。當年3月,其宣布已減值多晶硅生產公司“六九硅業”近23億元。英利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六九硅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可能低于原先預期的水平。如果生產成本不具備優勢,則繼續生產只能導致企業的負擔越來越重。

不過事實證明,英利當時減值的舉動也屬明智。有光伏人士分析稱,“企業沒有必要垂直一體化,理論上來說是專業化比較好一點。”減值從短期看屬于利空,但是從中長期看未必是壞事。

英利今年發布的三季報顯示,得益于組件售價的回升,以及卸掉包袱后的成本下降,公司營收增長近68%,至5.96億美元,當季凈虧損從上年同期的1.62億美元,降至3850萬美元。

目前,國內的多晶硅企業要生存下來必須有其核心競爭力,被市場所看好的大全、特變電工、保利協鑫各有所長。

大全新能源、特變電工抓住的是低電價,對于多晶硅這樣的高能耗產業而言,用電成本占據了總成本的30%~50%,因此尋找低電價地區,便成了多晶硅產業突圍的關鍵。這兩家企業都把目光轉向了西部,在新疆建設了多晶硅生產線。一位光伏業內人士預計,在低電價情況下,“特變電工的成本是12美元/公斤,大全新能源是14美元/公斤。”

保利協鑫作為中國多晶硅企業的龍頭,雖然在電價上不占便宜,但擁有規模優勢,產能達到了6.5萬噸/年,同時技術成熟,目前的多晶硅生產成本約為17美元/公斤。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