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富智康因提升產能及改善營運效率,毛利率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成功扭虧,轉賺2848萬美元(約2.22億港元),去年同期錄得逾2億美元虧損。主席童文欣表示,隨著公司進一步增加客戶的種類及下半年屬于行業高峰期,故預料全年度有望取得“不錯的成績”。不過他表示,由于須顧及成本和規模等因素,目前廠房的自動化進度并未達到公司預期目標。
今年富智康的業務成績不錯,電子產品行業一般在下半年表現較佳。目前全球增長動力最強的是中國及新興市場,該公司今年主力為這些地區生產智能手機,并繼續透過成本優化及地點策略等方式,進一步控制開支以提升公司利潤。
不過,他未有透露公司下半年的毛利及毛利率是否會出現增長,并以客戶組合改變為理由,因此下半年的收益與去年同期難以比較。至于內地工資水平持續上漲,童文欣承認“請人有挑戰”,富智康已開展生產程序自動化的工作,不過進度較公司預期慢。他解釋說,主要考慮轉變自動化須顧及成本和產量規模等多方面因素,但強調目前進展不錯。富智康亦指出,公司與母公司鴻海會共享部分廠房,增加雙方的營運效益。
富士康為何成了"富智康"
5月30日,富士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038.HK,下稱“富士康國際”)股東周年大會在香港如期舉行,這是富士康國際存世的最后一天。此后,該公司將更名為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英文名改為FIHMobilelimited,下稱“富智康”)。
作為代工方,鴻海由于會提前數月乃至半年知曉訂單下達情況,這讓2012年底時,郭臺銘即要做出公司代工業務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要么繼續倚重蘋果,要么多條腿走路。考慮到蘋果公司原CEO喬布斯去世后蘋果創新力減弱,兼具虎之威嚴與狐之變通的郭臺銘,遮遮掩掩地選擇了后一戰略。
作為富士康科技的子公司,富士康國際并不是蘋果手機的代工廠,公司的目標是發展智能手機相關產品,并將之和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相聯系。要摘掉“血汗工廠”的帽子,強調“智慧”的科技轉型可能是更名傳遞出的另一個信號。
表面上,富智康不過是改了個名,但背后,作為富士康國際控股母公司鴻海(2317.TW)董事長的郭臺銘,其孤心苦詣籌劃的“去蘋果”戰略三部曲已進入最后階段,當然,這也是最難的一步。
或許是市場提前獲知了更多消息,5月29日,盡管港股恒生指數重挫369點,跌幅達1.6%,富士康國際股價卻逆勢飆升,早盤漲幅一度高達10%,收盤仍漲7.74%,股價站上近4個月新高。
自動化計劃面臨多重障礙
富士康曾表示計劃在其遍布中國各地的工廠安裝機械手臂,以提升生產效率和解決工人騷亂問題。然而,未來十年其自動化生產流程努力將面臨諸多重大障礙,如高額成本和快速的技術變革。
據一些分析師稱,建設自動化工廠所需的資本支出將非常巨大。分析師表示,為此富士康需要花費的費用將在21億美元至逾100億美元之間,具體取決于機器人的成本和自動化程度。
鴻海中國工廠的工人總數高達150萬,近年已經先后遭遇多起備受關注的事故,從被指聘用童工,到一連串的員工跳樓事件,再到9月一家工廠出現大騷亂。在過去十年間,富士康在中國大陸也新建了工廠,時不時就會面臨招工困難。郭臺銘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單調重復、薪資低的裝配線工作,使得富士康難以吸引到足夠數量的工人。植根中國大陸市場的郭曾得出的四大趨勢判斷:工資持續上漲、中產階級崛起、機械手臂將替代人工以及生產線更加自動化。
然而,富士康推進機器人的進展并不像之前郭臺銘預計的那樣順利,目前一年采購機器人金額僅千萬元級別,機器人的不穩定、精確度乏善可陳,很多復雜的工序,如擦亮iPhone的金屬外殼,仍需要人工操作。據鴻海的一些高管稱,安裝在部分工廠的機械手臂只能夠執行重復性的簡單任務,如移動一塊零部件。
中山大學教授林江稱,富士康發表有關自動化的聲明,也許也可以視作是其施壓各地政府實施更多政策來幫助它帶來穩定的勞動力的方式。富士康回應稱,其自動化計劃旨在幫助它生產更多精良的產品,并提高勞動力的工藝。富士康正試圖將機器人應用于比較危險的生產工序,鴻海也在研究將自動化生產技術用于生產周期比較長的設備,如面向企業市場的產品。
目前,富士康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西部地區均有布局。其中,富士康在中國的大本營——深圳園區將打造專注于科技研發和電子商務的“五中心一基地”。長三角地區形成了精密連接器、無線通訊組件、液晶顯示器、網通設備機構件、半導體設備和軟件技術開發等產業鏈及供應鏈聚合體系。環渤海地區以無線通訊、消費電子、云運算、納米科技等為骨干產業。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汽車零部件、精密磨具等業務則轉移至了中西部地區。
中國制造業環境在改變
近年來,一些制造企業開始撤離中國。比如,韓國三星電子已將生產智能手機和傳統手機的主力基地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越南,這里的勞力成本還不到中國的一半。世界第二大代工企業新加坡偉創力選擇的是美國,今年8月份,偉創力在得克薩斯州投入運行新工廠,有約2500名員工為摩托羅拉組裝智能手機“MotoX”,而美國是摩托羅拉的主力市場,把工廠設在美國能夠減少運輸成本。
解決勞工問題的另一個方法是,提高自動化程度,讓機器人代替人工。郭臺銘曾在2011年公開表示,富士康要在2014年裝配100萬臺機械臂,在5到10年內完成首批自動化的工廠。但據記者了解,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進展并不順利。這也就意味著,富士康短期內將難以停止遷徙的步伐。
郭臺銘表示,大陸目前正大力提倡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制造業是實體經濟,故而他們“絕對不會放棄制造業”。然而,如今年輕人越來越不愿從事簡單重復的工作,這造成目前制造類企業面臨著“用工荒”的難題。郭臺銘此前也曾經不止一次地提到這個問題。顯然,富士康作為典型的代工企業,在這個嚴峻的問題上首當其沖。而由此帶來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問題也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