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治理大氣污染 重在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時間:2013-11-19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我國將堅持節能優先、創新替代、循環利用、低碳發展,積極推進污染治理,突破污染防治重點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進一步提高環保產業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并加快新技術的應用開發和新成果轉化,帶動整個行業的污染治理技術進步。

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我國要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促進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產品的創新開發與產業化應用。

可以看出,我國將堅持節能優先、創新替代、循環利用、低碳發展,積極推進污染治理,突破污染防治重點行業的關鍵共性技術,進一步提高環保產業的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并加快新技術的應用開發和新成果轉化,帶動整個行業的污染治理技術進步。

關鍵共性技術存瓶頸

高能耗是造成工業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我國能源平均利用率僅為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潛力很大。同時,我國主要耗能設備設計效率平均低于國外先進水平80%左右,系統運行效率低于國外先進水平25%左右,單位建筑工程采暖能耗比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高1.5倍,遠遠不符合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而且,我國污染廢氣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大氣污染已從單一污染轉變為復合污染,污染范圍已從單一的城市污染擴展到區域污染,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存在著“底數不清、機理不明、技術不足”等科技需求,需要突破諸多技術瓶頸。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治理大氣污染,必須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常規能源。《行動計劃》提出,我國將強化科技研發和推廣,加強灰霾、臭氧的形成機理、來源解析、遷移規律和監測預警等研究,為污染治理提供科學支撐。

為控制和整治大氣污染,“八五”、“九五”期間,我國辟出專款開展全球氣候變化預測、影響和對策研究,在溫室氣體排放和溫室效應機理、海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氣候變化對社會經濟與自然資源的影響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我國已由早期的環境科學偏重單純研究污染引起的環境問題,擴展到全面研究生態系統、自然資源保護和全球性環境問題。特別是污染防治,由工業“三廢”治理技術擴展到綜合防治技術,由點源的治理技術擴展到區域性綜合防治技術,并研究開發了無廢少廢的清潔生產工藝、廢物資源化技術等。但是,我國還沒有掌握先進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治理手段比較落后,排放標準要求較低,需要不斷學習和創新。

清潔生產重在“預防”

深化大氣污染防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舉措,而清潔生產具有效率高、可帶來經濟效益、容易為企業接受等特點。因此,實行清潔生產是工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也是控制環境污染的一項有效手段。

《行動計劃》要求,我國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對鋼鐵、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屬冶煉等重點行業進行清潔生產審核,針對節能減排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到2017年,重點行業排污強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同時,推進非有機溶劑型涂料和農藥等產品創新,減少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并積極開發緩釋肥料新品種,減少化肥施用過程中氨的排放。

清潔生產作為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借助于各種相關理論和技術,將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采取預防措施,通過將生產技術、生產過程、經營管理及產品等方面與物流、能量、信息等要素有機結合,并優化運行方式,從而實現最小的環境影響、最少的資源能源使用、最佳的管理模式以及最優化的經濟增長水平。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我國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推進大型大氣光化學模擬倉、大型氣溶膠模擬倉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脫硫、脫硝、高效除塵、揮發性有機物控制、柴油機(車)排放凈化、環境監測,以及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方面的技術研發,推進技術成果轉化應用。

實際上,開展清潔生產的本質在于實行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從清潔能源、清潔產品、清潔材料、清潔過程全方位推進清潔生產工作,從根本上揚棄了污染末端治理的弊端,并通過生產全過程控制,減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可以說,清潔生產徹底改變了過去被動的、滯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強調在污染產生之前就予以削減,即在產品及其生產過程并在服務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實現經濟效益、安全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循環經濟探索可行路徑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我國能源資源需求將呈剛性增長,廢棄物產生量將不斷增加,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更為迫切。

《行動計劃》指出,我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產業集聚發展,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同時,推動水泥、鋼鐵等工業窯爐、高爐實施廢物協同處置。大力發展機電產品再制造,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發展。

《行動計劃》要求,到2017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在50%以上的各類國家級園區和30%以上的各類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主要有色金屬品種以及鋼鐵的循環再生比重達到40%左右。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要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同時,全面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以及全員、全過程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理念的形成。

“十一五”以來,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資源產出率有所提高,初步扭轉了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上升的勢頭,促進了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為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探索出了可行路徑。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