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水下機器人的新聞十分搶人眼球:10月16日,山東海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水下機器人”產業園開工,項目投資達3.6億元;10月23日,上海海事大學自行研制的新型水下機器人“海事一號”完成系統集成,其在經濟性、靈活性、活動范圍和節能環保等方面都要優于傳統遙控水下機器人;11月1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成功研制出“基于水聲定位與圖像跟蹤識別的智能水下機器人”。有專家表示,由于海上打撈、海洋石油工程等行業的迅速發展,水下機器人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機。然而,目前我國水下作業機器人形成產品的還很少,產業化才剛剛啟動,因此,要想開拓這一前景廣闊的市場,必須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大力推動水下機器人向產業化方向邁進。
產業化剛剛起步
英國能源咨詢機構道格拉斯威斯特伍德公司近日在其出版的第六版《水下機器人投資市場預測》中,對2013~2017年的工作級水下機器人投資市場進行了分析,認為這5年間的水下機器人項目總投資額將達97億美元,較過去5年的投資額增長將近80%。其中,鉆井服務投資額將占水下機器人項目總投資額的四分之三,每年的投資額增長幅度為13%。有業內人士指出,到2015年,我國的水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元。
據了解,水下機器人可在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勘察開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的一座深海油井的鉆井平臺爆炸起火,為堵住漏油井口,石油公司派出了多個水下機器人下潛到1500米深的海底進行了作業。此外,打撈業的發展也造就了對水下機器人越來越多的需求。
我國研究水下機器人的單位較多,內容也五花八門,但代表國內先進水平的僅有幾家,即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等。近年來,這些機構加大了在這方面的研發力度,有的還與企業合作,開拓這一需求不斷增長的市場。
今年7月,國產3000米水下機器人產業化項目通過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初審,標志著重慶前衛儀表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合作開展的我國首個深海石油開采水下機器人產業化項目正式啟動。預計深海水下機器人工程樣機將于2016年研制出來,2018年實現產業化,并達到年產20~50臺套、相關產業產值約為300億元的目標。今年10月開工的山東海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水下機器人”產業園將在兩年內建成,屆時濰坊濱海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水下機器人研發生產基地,為該項目提供技術支持的是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海洋研究所。此前的2012年5月,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控股的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沈陽開建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其主要產品也包括水下機器人。可以說,上述3個項目是我國水下機器人產業化的代表,均處于起步階段。
產學研結合加速推進
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與日本在水下機器人領域最具競爭優勢。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涉及水下機器人的能源提供、精準定位、零可見度導航、高強輕質材料等技術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加上市場需求的增加,美日兩國的水下機器人產業化也得到迅速推進,其產業化水平遠遠高于我國。業內專家分析,由于科研機構產業化動力不足及企業進入門檻相對較高等原因,我國水下機器人產業化多年來進展緩慢,但近幾年有加快的趨勢。
哈爾濱工程大學一位教授指出,沈陽自動化所、上海交通大學在早年就開展了水下機器人產業化方面的工作,但其他高校與科研院所推動相關科研成果產業化還只是這兩年的事情。沈陽自動化所成立了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南洋水下工程公司,但后者還未形成真正的生產能力。而在水下機器人科研方面碩果累累的哈爾濱工程大學,與企業合作較少,一般是客戶找到學校,提出自己的產品需求,學校就做一套。今年7月與前衛儀表公司開展的合作,是其向產業化邁出的重要一步。
同時,進入這一領域的資金和技術門檻較高,特別是真正作業用的水下機器人結構較為復雜,研制周期相對較長,產業化難度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水下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正因如此,業內專家建議,鑒于目前海洋石油工程、海洋科考、海洋打撈等領域對水下機器人的需求猛漲,而且呈現不斷增多的態勢,有關部門應高度關注水下機器人的產業化發展,并在項目立項與實施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此外,相關科研單位和生產企業可以與實力雄厚的需求方,如大型石油集團、海洋勘測企業或打撈企業等聯手實施產業化項目。只有這樣,我國才不至于在水下機器人這一新興市場相比先進國家“慢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