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傳統經濟形勢進入衰退期,裝備制造業在經歷了過去十年的高速發展后,傳統技術走到盡頭,加上互聯網的出現,探求新的轉型之道成為包括沈陽機床在內的整個制造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談及轉型的初衷,關錫永對記者表示:“從2002年開始,中國就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機床消費國,連續11年,從企業自身發展來看,沈陽機床2011年完成10.5萬臺機床,當時嚇一跳,特別恐懼,這種持續的高速發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想出服務的存量,這是經濟形勢、技術發展和未來趨勢共同決定的。”
與此同時,外資裝備制造商同樣在謀求轉型升級之道,并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智能制造領域。
11月2日,在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多家外資制造商對記者表示,隨著新技術不斷產生,全球制造業將會產生新的格局,智能制造將成為可能,而圍繞客戶服務則可能是競爭力的重建。
艱難轉型
自2010年起,在機床行業還處于高峰期時,沈陽機床便提出了由傳統制造商向現代工業服務商轉型的策略,但效果并不明顯。工程師出身的關錫永一番反思后總結認為,轉型艱難的重要原因在于人的思維慣性,不愿意發生改變。
隨后,為了繼續推進轉型,沈陽機床在產品、產業和業務結構上做了新的調整,試圖用新的制度和機制來保障轉型的繼續。
關錫永介紹,沈陽機床在企業內部進行一系列調整,首先,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產品重新定位為物美價廉,并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其次,企業結構調整,在人力資源配置上,設立新的組織-工業服務事業部。再次,業務結構發展變化,開展以機床為核心產業,以客戶為中心的多元化業務方向。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沈陽機床在國內已經開設了50家4S店,未來還要開150家,這些都作為沈陽機床向現代工業服務商轉型的配套實施措施。
談起智能化制造,關錫永直言,這對傳統產業來說是個噩夢,依據傳統方式已經走不通了,傳統生產方式必死無疑。
“未來十年一切皆有可能,最有可能的就是生產方式的改變,互聯網技術的存在和信息技術交換的速度都會讓其變成可能,傳統方式要改變,而目前缺少的正是系統性的未來戰略研究。”他說。
而在互聯網全球化的今天,這種變革將直接影響海外投資的方式,關錫永認為,未來互聯網模式會出現新的商業模式,過去制造業的轉移,一個是按照成本,二是市場,三就是技術,但面向未來,這三個因素可能不是根本原因,在互聯網條件下全球化,和以前有一個本質的差別,這種差別并不在于制造者本身,而在于用戶,在哪都可以給全球提供服務,不需要再去收購。因此,沈陽機床的海外發展將會依據自身的能力,能為海外客戶提供服務的時候,再尋找當地的合作伙伴進行戰略合作。
在裝備制造業整體發展趨緩的今天,行業內競爭變得越發殘酷,對此,關錫永則有超前的看法,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市場不是非彼即此,在大趨勢到來之時,過去殘酷的價格同行業競爭,可能會變成企業生態環境的競爭,競爭對手如果還用同樣的方式拼殺只能雙輸,必須聯合起來尋找新的模式和方向,未來三年全球經濟環境會出現新的情況,規模大小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共享一個生態體系。
智能化趨勢
毫無疑問,工業互聯網時代,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制造正在催生智能化制造,引領新一輪制造業變革。
作為全球最大的軸承制造商,美國鐵姆肯中國區總裁施博勝(PeterM.Sproson)表示:“我們需要有一個非常智能的全球制造系統,不僅僅只是整合制造業方面,我們更需要從供應商的角度進行創新技術。”
據了解,2012年8月,鐵姆肯公司為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機器人提供了關鍵軸承解決方案,此前,鐵姆肯公司還曾為“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探測器同樣提供過超精密軸承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西門子中國區總裁吳和樂(Dr.MarcWucherer)也認為,制造業的未來是4.0的時代,這個時代有更多的智能制造產品,這個產品不僅僅是一種輸入輸出開關,而是會相互聯系,并且非常安全,因為互聯網會把整個流程做到最優化。
他同時表示,智能制造的核心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客戶不光需要很好的產品,也需要非常快速的服務。中國的產業不斷升級,未來面臨很多挑戰,包括成本不斷提升、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在智能制造方面,就應該更好地考慮客戶的要求,進行量身定做,所以西門子把整個工業鏈分成四步到五步,包括設計、工程、制造、執行、運行、服務,都有很好的工具來運營整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