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境外不斷出臺的技術壁壘給我國LED出口產業造成重大影響:一是出口企業風險增加。技術標準的逐步提高導致我出口產品被通報率不斷上升,二是企業成本上升。
據了解,以出口歐盟產品為例,2013年1月至6月,歐盟通報涉及我國照明產品出口異常的案件就有54起,其中LED燈19起,占通報燈具總量的35.18%,同比上升23.61%。
與此同時,根據歐盟《LED照明產品最新能效規定》,今年9月1日起,沒有能效標簽的LED照明產品將無法在歐盟市場銷售。而要獲得標簽,必須提供相關測試技術文件予以支持;同時,歐盟也將在市場監督抽查執法中,抽取樣品進行檢測核實。
此外,歐盟將具體分三個階段逐步提高LED能效標準:2013年9月1日、2014年9月1日和2016年9月1日。其中,在2014年9月1日后,能效指數在0.2以上的LED燈才能進入歐盟市場。而這一標準是我國目前實施標準的2.2倍。
面對成本上升帶來的經營壓力,專家建議,出口企業應提高內部研發技術,減少對國外原料采購的依賴,從而控制采購和檢測成本。此外,對于需要從國外購進的核心零部,企業間可以通過聯合采購來降低成本。
“成本的上升必然會加重企業經營負擔,那些因為成本壓力而難以生存的企業可能會轉而做內銷。”專家認為,在國內LED行業利好政策不斷的情況下,與外銷市場相比,國內的LED改造、新建工程市場更好開拓。“現在外銷成本高了,利潤減少,我們可以先把國內市場做好,等技術發展成熟后,再進攻國外市場。”他建議道。
有業內人士建議,國內LED燈具企業應警惕國際貿易摩擦風險。隨著LED燈具出口逐年快速增長,同行業之間惡性低價競爭日趨激烈,國際市場在趨于飽和后勢必對我國LED產業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制裁手段,應引起我國LED生產企業的警惕。企業應加強核心技術建設,認真研究國外市場的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做好貿易摩擦的應對工作;建立國外認可的檢測實驗室,降低檢測費用和企業生產成本;積極開拓拉美、非洲、中東及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減少對歐美市場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