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被捧上天的光伏“國八條”恐落空

時間:2013-09-1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只是在短短三年時間里,35吉瓦的目標能否完成、如何完成,國家補貼的資金從哪里來,又如何及時兌現等,都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難題。否則,被捧上天的“國八條”也將僅僅是一個空殼子而已。

受益于政策利好消息的不斷出臺,內地A股市場、港股市場、美國股市中的光伏太陽能概念板塊以及相關個股均現大漲。而“國八條”中提出35吉瓦以上的超大裝機容量,更是讓國內光伏企業望眼欲穿,卯足了勁準備全力廝殺,搶奪這塊大肥肉。

35吉瓦大躍進
 
“國八條”中提出,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吉瓦以上,這意味著今后三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為10吉瓦左右,三年內需增長3倍以上。但是在2011年和2012年,我國的裝機量才分別只有2.5吉瓦和4.5吉瓦。
 
新增裝機量的擴大,主要是通過開發國內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及地面電站來實現。在分布式光伏發電業務上,中國將建設100個應用示范區及1000個應用示范小鎮和示范村。同時,國家也會繼續支持偏遠地區、海島等光伏發電項目。
 
在“國八條”出來之前,國家能源局已向各省市發放了“分布式光伏發電示范區工作方案”,各地將在近期迅速上報1到2個示范區項目,并最快有望在8月啟動。
 
對此,中投顧問能源行業分析師任浩寧直言:“國家制定這個目標本身就很冒進,和人民公社那時候的大躍進沒啥區別了,而且”國八條“很多政策的制定也表現得非常不專業。”
 
“國八條”中規定“電網企業要保障配套電網與光伏發電項目同步建設投產,優先安排光伏發電計劃,全額收購所發電量”。其中,全額收購所發電量如何實現成為一大詬病。近幾年來,雖然國家一直在推動這項政策,但是執行情況并不理想。
 
相比裝機容量,并網量就更加光伏設備檢查少。截至去年,僅3.27吉瓦實現了并網,并網率只有40%。“原因是在用電高峰期,經常存在人為的棄電現象,在用電需求量相對較小的冬半年就更不可想象了。”任浩寧說。
 
另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發電站發出來的電,本來就是應該由國家電網公司全額收購的。但現實中的情況是,電網公司經常會編造一些原因來推諉,有些地方甚至根本就沒有建設并網系統。”
 
上述業內人士強調,造成人為棄電的主要原因還在于,國家并沒有強制性要求電網公司去收購發電量,只是政策一直在推動而已。
喜憂參半
 
為了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推動光伏行業的兼并重組,“國八條”對光伏產業今后的新增項目也提出了更加嚴格的技術要求。
 
今后新上光伏制造項目應滿足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2%,多晶硅生產綜合電耗不高于100千瓦時/千克等要求。
 
深圳大族光伏公司總經理王俊朝向記者透露,國家在技術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其實也是迫于行業的形勢。他說,目前我國單晶硅和多晶硅行業內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低端產品泛濫、高端產品卻要依靠進口。“只有通過技術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光伏產業的競爭力,而現在的‘國八條’也是在彌補短板。”
 
王俊朝指出,目前市場上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大多在16%—18%之間,20%的轉換率已經很嚴格了。
 
“國八條”對技術的要求相當于提高了準入門檻,限制力度非常大,標準制定也比較高。“估計下半年和明年會有一大批企業要倒閉了。”
 
記者從很多企業中得知,這個技術目標對于當前光伏企業來說,壓力非常大,甚至有業者驚呼,這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蘇州盛康光伏科技公司是一家做電池組件和電站全產業鏈的光伏企業,該公司總經理劉倩對于國家出臺的新政也是喜憂參半。高興的是,35吉瓦的總裝機容量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誘惑,能消化我國現有的大部分產能。
 
不過,“我們也希望政府不要‘一刀切’,雖然嚴格的技術指標對產能及技術升級、設備改造都有一定的利好,方向性也沒有錯,但是我們擔心在操作層面上會受到一定的質疑和阻礙,畢竟設備的更新也都需要一段時間。”劉倩的擔憂還來自于,上網電價的補貼政策何時細化,以及相關配套政策是否能夠落實和跟進。
錢從哪里來
 
“國八條”中的第七條明確提出:根據光伏發電發展需要,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擴大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與光伏發電規模相協調。
 
問題是,目前光伏行業“輸血”的“血袋”來自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而該基金要覆蓋扶植諸多可再生能源產業,顯然是僧多粥少。
 
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發展基金用于扶持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產業,資金來源包括國家財政公共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以及向普通用電企業和家庭電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兩部分,其中又以電價附加收入為主。
 
這也是目前對可再生能源上網發電進行補貼的唯一資金來源。
 
雖然電價附加的征收標準已經在逐年提高,從2006年開始征收的2厘每千瓦時,到2009年提高到4厘每千瓦時,直到自2011年12月起開始執行的8厘每千瓦時。但是實際征收的電價附加收入與實際補貼需求缺口還是相差很大。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透露,電價附加年收入本應為400億元,但在執行過程中便被打了折扣,目前該基金規模約為200億元,其中用于風電補貼的就有180億元,再刨去生物質能等,留給太陽能補貼的極少。
 
按照目前國內光伏太陽能年發電水平,年均發電400—500億度,相應需要200多億元補貼。也就是說,平均每年電價補貼的資金需求和電價附加收入相差了至少十倍以上,缺口約為200億元。根據國家的預期,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
 
《2013中國光伏分類上網電價政策研究報告》中預測,到2020年全國累計裝機100吉瓦,2013年以后新增大型光伏電站裝機46吉瓦,分布式光伏46吉瓦。20年補貼資金總需求在4500億元以上,大型光伏電站總補貼資金2900億元以上,分布式光伏1590億元以上。
 
對于如此龐大的光伏補貼需求,我國可再生能源基金能否滿足,仍然存在太大的不確定性。正如孟憲淦所言:“錢從哪來是個大問題,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光伏產業的一切政策就是空的。”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