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關基礎工業比較薄弱,不能滿足當下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而數據顯示,僅今年1月國內汽車銷量同比上升46.4%,至203.45萬輛,創歷史新高,蓬勃的汽車產業市場都帶來龐大產業市場之時,也為本土裝備企業帶來壓力。
“‘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產業購買裝備的資金總額達到2000億元,然而這些設備中約有70%依賴進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國內汽車企業投資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產品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裝備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張小虞曾說。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也曾指出,中國相關基礎工業比較薄弱,不能滿足當下汽車產業發展的需求,汽車的高端研發裝備、制造裝備只能依靠進口。
根據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介紹,到2015年,我國主要30家汽車企業(集團)規劃產能將從2009年年底的1359萬輛增至3124萬輛。按照一家10萬輛產能整車廠設備投資平均20億元計算,新增1765萬輛產能僅設備投資就達3000億元。這無疑是一塊巨大的蛋糕。
數據顯示,汽車行業約占我國機床消費總量的70%,汽車工業固定投資的一半以上用于購買加工機床。據了解,目前國內的汽車企業由于種種原因,制造裝備多從德國、日本等國進口。國產裝備只有個別企業在某一領域或某一個環節占據優勢。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了全國最新的汽車產銷數據顯示,今年1月國內汽車銷量同比上升46.4%,至203.45萬輛,創歷史新高;乘用車銷售172.55萬輛,同比增幅高達48.68%。這表明我國汽車消費熱情高漲,這組數據對于中國社科院提出的10年左右每百戶汽車擁有量將達到或接近60輛提供了最好的佐證。
“最開始無論是在華的合資企業,還是自主品牌企業,大量的生產線都是購買進口設備,甚至有的企業寧愿買國外的二手設備也不愿意買國內的新設備。后來國家逐步強制要求我們買一些國產的設備,如濟南二機床的和大連機床廠的設備,但總體來說占比較小,一些精密、高端的設備仍傾向于進口。”一位曾先后就職于合資企業、自主品牌企業的高管說。
“現在看來,汽車產業強國之路比想象的要艱難的多,不存在彎道超車的可能,更不存在我們處在第一梯隊的狀況。”付于武說,原因就是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而且相框比我們想想的還要嚴重,和國外的技術差距很大,其中比較突出的幾項汽車行業的關鍵技術有整車開發和數據庫、自動變速箱產業化、汽車電子技術、汽車輕量化、智能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電池技術。
這些需要汽車行業企業的探索,也需要汽車制造裝備行業的共同創造。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題,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通過聯盟的形式大件跨行業、跨學科的平臺,強強聯合,促進汽車制造裝備行業和汽車行業的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