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全球光伏產業由于供求嚴重失衡,開始步入持續的低迷。由于全球第一大光伏安裝市場德國削減補貼以及第二大光伏市場意大利政策不明朗,歐洲光伏安裝幾乎處在停滯狀態,裝機容量環比出現大幅下降,組件價格也連續暴跌。一直以來,歐洲是中國光伏組件的最大出市場,這一系列蝴蝶效應使得我國光伏產業陷入低迷中。
光伏市場沉寂兩年后迎來了好消息。8月3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官方公告稱,決定正式接受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中國機電商會)和94家光伏企業的價格承諾申請。從8月6日起,94家承諾企業按照價格承諾協議的要求,對歐盟出口硅片、電池、組件可免征反傾銷稅,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這為低迷的中國光伏市場打開了一線生機。
但是過于依賴國際市場,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政策一直鼓勵發展光伏產業,但是在市場上的使用并沒有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必須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加速國內光伏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光伏產業走上健康發展道路。
光伏政策上,國家有著怎樣的引導呢?
發展國內市場拉動需求
近日,有關部門近期將明確光伏電站項目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優惠政策。目前,光伏電站運營企業增值稅為17%。如果增值稅下調8.5個百分點,相當于上網電價增加0.02至0.04分/千瓦時,電站回報率將上升1%至2%,將直接利好光伏電站運營企業。
光伏配額方案重分
中國機電商會5日公布了《對歐盟出口光伏電池產品價格承諾實施辦法》,明確了“631”的光伏配額方案:即60%配額按照企業出口比例分配,其余30%和10%分別分配給積極抗辯企業和小企業。
政策補助
目前,我國已出臺一系列政策促進光伏產業發展。7月15日,《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細化了國務院提出的刺激國內光伏需求的“國六條”,強調要擇優扶優、優勝劣汰,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
然而,怎么補,補在哪,成為政府必須直面的問題。專家分析,過去,我們常常在生產能力的培育上下很大的功夫,地方政府為了把企業做大,追求產能,產能一上來就補貼,短時間雖然擴大了生產能力,但極易讓價格成本發生扭曲,最終造成產能過剩。談補貼,就必須直面產能過剩、缺乏核心技術兩大問題,如果只是為避免缺乏競爭力的企業關門,等于繼續堆積“堰塞湖”,延遲崩潰時間而已。包括補貼在內的整套政策,應能推動產業整合、技術革新、成本控制,才可令光伏產業度過寒冬。尤其是鼓勵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有所作為。日前,漢能控股集團首次發布年度《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預測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有50%來自新能源。